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当代艺术网
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首页
新闻
展览
名家
评论
观点
欣赏
知识
专题
中国当代艺术网
>
美术史论
>
美学原理
在线生态艺术:危机感的映射(作者:黄鸣奋)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有识之士的警觉,生态艺术正表明了艺术界因此产生的危机感。相关作品中,有一类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创作、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我们称之为"在线生态艺术"。它是现实世界中生态危机在赛伯时空中的映射,正对数以亿计的网民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生态的观念贯穿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流行的地景艺术与环境艺术中。相关艺术家对艺术的商业化持抵制态度,支持生态运动。地景艺术家步入自然,经常展出记录偏远地方景观的照片。在新媒体艺术领域,1990年,由布里兰、卡茨等人参与的"地球日即兴演出"跨国电信活动,通过传真、慢速电视等电子媒体进行交流,节目内容涉及生态问题。又如,斯洛文尼亚艺术家佩贾恩发起了项目(1994),在威尼斯的坎波托...
[详细+]
2009/09/09 10:01:0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先秦儒家思想的生态意义(作者:郑丹凤)
一、探讨先秦儒家生态思想的学术可能性和时代必要性 探讨先秦儒家的生态思想有其重大意义。这一意义由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所赋予。这项探讨并非在阿Q心态下、而是在对万物共同的家园负起责任的道义中展开。无论从学术研究原则还是从时代要求的角度来看,对先秦儒家思想进行生态层面的解释都是可能的并且是必要的。 对儒家思想的传统理解基本上局限于社会政治与社会伦理的范围,但是这种理解并不能涵盖儒家思想的全部。任何思想、或者承载思想的文本在其产生之后便面临着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当儒家在具体的历史的理性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解释时,这种解释已经被圈在特定历史中,具备了那一历史时期所需的某种功能,政治的、伦理的儒家正是这样解释下突显出来的思想层面。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得以斟酌对儒家这一传统进行再思考的可能性,...
[详细+]
2009/09/09 10:00:3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试论生态美学(作者:曾繁仁)
从目前看,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我个人的意见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态美学,但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到基础的位置。因为,所谓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基本原理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具有了普遍性,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由此可见,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这是基础性的,然后才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如何界定呢?生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对生态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会极大地影响乃至改造当下的美学学科。简单地将生态美学看作生态学与美学的...
[详细+]
2009/09/09 09:59:4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试论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作者:曾繁仁)
生态美学的提出已经10年了。[1]应该说它的提出是我国新时期美学领域的重要事件之一,愈来愈加引起学术界同行的重视。我作为生态美学的积极推动者之一,愿就生态美学的有关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以就正于方家。 一 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有的学者提出,曾经出现过生活美学、技术美学等等,但均如过眼烟云而不再具有生命力。是不是你们又要别出心裁,再提出一种不具生命力的所谓新的生态美学学科?当然,在生态美学定位的问题上,目前可谓众说纷纭。我也只能发表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我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态美学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它实际上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纬度的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
[详细+]
2009/09/09 09:59:0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作者:曾繁仁)
当代美学学科建设应在综合比较方法的指导下,以当代存在论美学为基点,对各种美学见解加以综合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实现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渡。其实,新时期以来,我国许多理论家已不约而同的将美学与文艺学的关注点集中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注:新时期以来,我国理论家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非常关注,如钱中文说:"新理性精神将从大视野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首先来审视人的生存意义。"(《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第3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胡经之认为,"艺术,不仅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它也直接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文艺美学》第3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版)。)。因此,我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实际上是在...
[详细+]
2009/09/09 09:58:33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生态主义及其政治倾向(作者:陈剑澜)
近年来,生态问题已成为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我看来,所谓“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可以宽泛地界定为生态主义(ecologism)感召下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思考。因此,如何理解生态主义的基本问题、精神实质和政治倾向对于上述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定位至关重要。 生态主义是1970年以后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强有力的政治话语。多布森(Andrew Dobson)在《绿色政治思想》中不厌其烦地列举生态主义与环境主义的区别:生态主义从根本上置疑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主义则不然;生态主义期望一个不追求高增长、高科技、高消费,而以包含着更多劳动、更少闲暇、更少物品和服务需要的“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后现代社会,环境主义...
[详细+]
2009/09/09 09:57:57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生态智慧与地方性审美经验(作者:程相占)
生态学本来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随着20世纪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日趋恶化,特别是深层生态学及其引发的深层生态运动(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的影响日趋深入,生态学所隐含的思想观念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理论力量。我们完全可以说,生态学有着一个重要的"人文转向"。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生态学激发生态智慧极其富于理论魅力,对于我们解释、论证地方性审美经验具有重要价值,从而为改造当代主导美学思想主题、进行生态美学建设提供了良好思路。 一、 生态学的人文内涵与生态智慧 纵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粗略地将之划分为生态学、深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运动三个阶段。认真思考会发现,这三个阶段的思想观念都隐含着生态智慧,并且越来越明显。 生态学(E...
[详细+]
2009/09/09 09:57:1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作者:刘锋杰)
1.如何命名? 文艺学与生态学结合已成为一个共识,那么这种结合以后产生的交叉性学科,是命名为"生态文艺学"还是"文艺生态学",在学界是不统一的。 鲁枢元用的是"生态文艺学"的概念,他说:"生态文艺学将试图探讨文学艺术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进而运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来审视文学艺术。"[1](P2)曾永成用的是"文艺生态学",他所撰写的《文艺的绿色之思》,副题就定为"文艺生态学引论"。他解释说:"文艺的绿色之思,从人类生命的生态对文艺的审视,深入到文艺的人性生命内涵的本原,这无疑是一种终极性的追问。把文艺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既在两门学科边缘上对文艺的人学内涵...
[详细+]
2009/09/09 09:56:3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作者:余谋昌)
21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它面临许多重大抉择。选择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建设生态文化,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抉择。 一、什么是生态文化 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 这一定义是从与传统文化比较中提出的。工业革命以来的文化,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统治和主宰自然的生存方式。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人类创造文化,以文化的方式生存,运用文化的力量发展自己。在这里,人类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自然界...
[详细+]
2009/09/09 09:55:50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作者:高建平)
近年来,首先是在国外,然后在国内,出现了许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这些争论,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当代美学所面临的任务,了解当代艺术的处境,对于我们思考美学和艺术的未来,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国外和国内,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语境不同,因而这个提法所具有的含义也不相同。部分参加争论者对相关的一些理论预设的表述还不够清晰,常引起对争论所包含的理论意义的误读。在此,我想简要地作一些客观分析和梳理工作,对有关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个提要性表述。 一、“美学”概念的起源与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 在欧洲,作为高等艺术的组合的“美的艺术”(beaux-arts)的概念是18世纪才出现的。1746年,法国人夏尔·巴图神...
[详细+]
2009/09/09 09:54:1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上一页
1
...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美术史论
/导航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艺术家
陈寅
安士东
王立杰
李建华
李波
段渊古
田亚洲
李富贵
孙旭
李雪山
王昉
党天才
李水泳
李金秋
彭追云
段春晓
李雷
李进
吕士荣
张建新
张丽平
庞银时
姚惟
朱启彭
杨玉文
王同义
王亚平
周燕弟
谢晓刚
钟延
孟丽
袁峰
李达
韩方
杜中良
李玉凤
王海鲲
王世森
阙长山
王传银
刘红选
艺术视频
中国美术家网艺术家推荐-韩志冰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2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1
寇月朋紫砂壶制作
艺术玩家-寇月朋
梦归香格里拉-寇月朋
寇月朋清静世界艺术巡演-宜兴大觉寺美术馆
艺术知识
理论
史论
技法
访谈
趣闻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联盟站点: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中文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4406.ST.NETOS.CN
,
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