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山花依然烂漫

        作者:雪樱2023-12-01 08:06:50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87岁的韩美林先生回到家乡济南举办艺术展,我为之心动,找了个周末去参观。

          从济南皇亲巷走出去的韩美林,首次回家乡办展,裹挟着浓浓的乡愁。

          他在《前面是未知数》中回忆道:“小时,我家门口是一条石头路,听说路下以前都是泉水,可我没见过。我从上小学起,就踏在这条路上,直到十三岁我离家工作。这条路和我不可分割,我熟悉它,我经常想到它,想到每块石头,它们是什么形状,在哪个位置。”这条石头小路是他从事艺术创作的摇篮,也是他童年的坐标。

          当年,皇亲巷里有一个土地庙,放学后韩美林和小伙伴去玩,从洞里扒拉出来一些奇书,其中就有《六书分类》,一本专门解释古代钟鼎上文字的古书。他如获至宝,书中的图画让他看得入了迷。

          谁能想到,“文革”后他回济南治疗腿伤,之后去上海母亲那里疗养,在一家旧书店里再次邂逅《六书分类》。“我叫营业员拿给我,没等翻开就觉得浑身发冷发抖,跟着哭起来,然后是痛哭,哭个不停。”这是怎样的悲欣交集?又是怎样的艺术轮回?

          观展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本次展览位于济南市美术馆,共分四个单元,分别为“文之极”“物之灵”“人世间”“成于思”。午后,展厅里参观者络绎不绝,有耄耋老者,有年轻大学生,有稚气未脱的小学生,还有风尘仆仆的过路人,从银川参观完贺兰山下的美术馆,又来济南观此展览。在展厅里驻足、流连,一幅幅精美字画、一件件艺术品映入眼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又把人引向沉思和安详之地。

          那些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的“天书”,或飘逸,或疏朗,或奔放,或唯美;以残荷茎叶为主题的作品《墨荷图》也是“天书”,极具东方韵味。

          我的目光掠过青铜佛面、佛像、佛手,残损不全的佛面似乎昭示一种宏愿。眼前的“永恒与瞬逝”六尊佛像,分别采用青铜、汉白玉、阴沉木、钧瓷等制成,中间的木雕颇有年代感,用阴沉木制作而成,黄色的小蝴蝶点缀在佛像的肩膀处,形成强烈颜色对比,寓意再轻巧的生灵也能够带来美。而佛身的不完整传达出一种哲学理念,任何人或事物的存在都是有限的,但它们曾经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是无限的。

          韩美林在“韩美林大篷车”采风中曾目睹很多佛像被破坏,便发愿要制作千尊佛以弥补历史的遗憾。“想到那些千佛山、千佛岛、千佛岭、千佛崖、千佛洞……都没有千佛,甚至连一尊佛也没有。作为这片黄土地主人之一的我,能不动心血吗?”

          他的这些心血,是带着体温的艺术品,也是跃动的中国心。

          韩美林设计的奥运“福娃”、生肖邮票等家喻户晓,出自他之手的动物画作也同样引人注目,兔、猫、象、熊、牛、虎、龙、马、羊、猴,狗、猪以及骆驼、猫头鹰等,都活灵活现、别具一格,从布局、线条到色彩,透露着用言语无法形容的灵性,墨韵生动,意蕴丰富,这无不得益于韩美林的细致观察和艺术积淀。

          “艺术让我哭、让我笑、让我癫狂,让我这个八十岁的人不知疲倦地每天写啊、画啊……我想,艺术一定不是让人受苦的!艺术是让人用另一种眼光来看世界的。”所谓“另一种眼光”,乃是超越世俗的视角,敏锐的、澄澈的、独到的,拥有人类共有的悲悯心,即爱。

          展品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母与子”系列绘画和雕塑。

          韩美林幼年丧父,母亲独自把他们兄弟三人抚养成人。动荡的年代,韩美林饱尝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与屈辱,六十年来他却始终把爱和美展示给人看,尤其是深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在作品中得到生动体现。

          站在“母与子”青铜雕塑面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作品丝毫没有艰涩难懂之处,总能戳中心灵,氤氲出一种大的情怀。延续人体画和速写画的风格,他笔下的线条恍若施了魔法,好比大厨手中的面团,随心捏制,不被任何东西束缚或限制。母亲的头发、腰身、双腿有意拉长,凸显女性的婀娜和柔美,同时缩小婴孩的比例,体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还有一幅纸本水墨设色《人体》,画上题有两行字:“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乙酉年冬写晏几道句,海右人美林客次西湖。”寥寥几句,美好的爱情跃然纸上。

          2号展厅的留言墙“给美林的信”,是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主办方精心制作小卡片,参观者现场提笔写下想对艺术大师说的话,然后贴在墙上,密密麻麻,好像密不透风的大树,家乡人的祝福好比片片树叶,脉脉含情。

          头戴棒球帽的大叔手握卡片站在一旁沉思,回味不尽的样子;

          年轻妈妈推着手推车逛展,车里的婴孩不哭不闹,好像也融入了这个艺术世界;

          身着制服的小保安神情专注,双手背在身后,旁若无人地低头凝视展品,好像从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与我们都是展览的一部分吧。

          曾经,我对“天书”是怎样炼成的不得其解,阅读冯骥才写的韩美林口述史有所开悟。

          经历从“炼狱”到“天堂”,他的生命得以升华;很多时候不是他在创作,而是内心深处的坚韧和美好自然流淌出来,落纸成珠,幻化为美的礼物。用他的话说,创作不是“鸟下蛋”,而是“鱼甩子”。

          参观这些艺术作品后,我找到了韩美林的精神密码,“我每天都要进步”是创新秘籍,“还有两角钱也得潇潇洒洒”是人生哲学。

          1979年,韩美林首部画集《山花烂漫》出版。44年过去了,山花依然烂漫,艺术永不凋零。

          让我们记住他的话:“不论生活中有多少苦难,艺术家的职责永远不是诉苦,不是把苦难往外一倒了事。艺术家应该是这样的,帮助人的心灵上一个台阶,而不是拖着人往下走。”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0(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