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碧玉无国标 价格没个谱(组图)

        作者: 2013-01-02 08:58:40 来源:广州日报

            (1/3)探险者翻山越岭找玉

            (2/3)碧玉国标亟待出台

            (3/3)探险者翻山越岭找玉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我国将制定世界碧玉评级标准

            “在国际上,钻石有统一的评级标准,因此消费者可以购买得明明白白。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碧玉评级标准。”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理事张锦洪说,经过3年的调研,碧玉评级于1998年正式立项进入议程。

            今年4月,已通过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定的碧玉评级企业标准又向广东省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了省级申请,而被誉为“碧玉大王”的张锦洪同时正在做标本的最后搜集,他说,“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国家评级标准就能出台,且这一套标准还将上升为国际标准。”

            今年9月从新疆回来,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张锦洪脸上已经褪去了黝黑,而两个月前,他还在海拔4000多米的玛纳斯雪山,寻找碧玉矿,为碧玉评级标准做最后的标本搜集。

            深山老林探险找玉

            张锦洪已经拥有自己的产业,但他始终没有“戒掉”这些年的老习惯找矿。从1998年开始,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探险生涯,每年的7月~9月,他就开始到全世界各地去寻找碧玉矿源。

            “这活交给别人不好做。”张锦洪说,矿源一般在海拔3000米的雪线之上的高山上,每年也只有在三个月化雪期内才可能进山。每次进山,他都要做充分的准备,这是拿生命在探险,“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意外”。

            今年9月,张锦洪先到西藏寻矿,可惜没有任何发现,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接着就到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

            “我们一行五人,带着九匹马上山。进山之后,手机就没有任何信号,遇到困难只能自己解决。”张锦洪说,都是悬崖峭壁,很多时候只能靠马“行军”。

            他们晚上睡觉都是随遇而安,天黑前在山上平坦的地方搭好帐篷,把九匹马拴在帐篷四周,狼群出没时可以“报警”。 吃饭就用石头临时架个灶台,用自备的锅把带上山的干粮加热。

            这种生活对张锦洪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么多年来,他已经把惊险当做一种习惯,1998年,他在俄罗斯找矿时,就是租用直升机进山,随身携带着枪,“防止野兽出现”,那段时间就靠面包为生。

          碧玉产业还很低端

            我国的碧玉产业还有待提升,张锦洪说,现在中国市面上做碧玉的企业,基本都是找人“发包”,没有自己的生产厂,也没有固定的探矿团队。而高校做矿山研究的团队,并没有太多机会到世界各地去寻矿。

            虽然中国古代就有爱玉的传统,实际上,中国的现代碧玉产业兴起得比较晚,2005年才出现小规模的碧玉市场,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采用玉作为奖牌的材质,才真正促进碧玉的兴起。真正高端的碧玉生产,主要集中在新西兰。

            这些年来,碧玉的销售一直比较混乱,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评级标准出台。

            “的确到了需要规范的时候。”于是他开始忙于对世界各地采来的碧玉标本进行分类,而标本采集的工作也要到明年才能完全结束,“新疆还有几个新矿口,因为时间紧张,今年没能采完。”

            采集标本的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新疆的玛纳斯河里其实能找到很多籽料,但我们必须要找到这些籽料的源头矿。”这也是他新疆之行的主要目的。

            据他统计,已经采集了过千个碧玉标本,有来自新西兰、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和中国新疆等地,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碧玉标本。这些标本现在都被存放在四会的碧玉博物馆中,以供参观。

            新标准或明年出台

            在采集标本的同时,张锦洪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提出理论研究的合作方案,并于2011年12月16日签订了“碧玉质量评级专题研究合作项目”的协议。由张锦洪提供多年积累的采自世界各地的碧玉原矿带标本以及市场数据,两所大学负责实验室碧玉标本的数据分析。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理分析,一套齐全的数据资料已基本完成。目前这套标准已经获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企业标准。今年4月份又向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了省级的标准申请,相关部门正在审批当中。

            现在,评级标准已经进入到程序轨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套标准明年就有可能出台。”

            碧玉储量在减少

            与前几年相比,近年来,玉石的开采量和消耗量都大大增加。5年前,每年碧玉的开采量在500吨左右,而现在已将近2000吨,中国更是一个消耗大国,广东、河南都是消耗大省。

            碧玉产业这几年发展迅速,而与之并不协调的是,在国内碧玉做得成型又有规模的极少见,而民间的基本都是个体户,小打小闹。它们都很少有储备资源,很多玉器企业储备的资源,不够一年的生产开发。

            “目前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很多矿带已经挖完了,必须寻找新的矿源。”张锦洪说:“此外,碧玉的供应不仅仅以资源的多少来衡量,它的开采本身有难度,每年的开采时间只有三个月。”

            而且并不是所有开采出来的玉都能用,“现在好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他在新疆发现很多玉实际上没法加工,“如果把它们运下来,人工成本远远超过材料的成本,对他们来说这些玉就没有商业价值,所以开采的玉石有大约一半被抛弃在山上。”

            曾考虑过海外代工

            四会是我国碧玉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事实上,张锦洪坦言,他也曾考虑过把生产厂转移到越南。

            他们在做十年规划,曾考虑过越南,但现在已经取消了。因为劳动力技术不熟练。四会作为传统生产基地,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工人稍微培训,就能上手。

            他介绍,有些台湾玉石企业在越南办厂,但后来都迁回到中国。“因为越南工人技术不熟练,很有可能省了人力,但浪费了宝贵的材料。此外,如果产品是在中国销售,过关的成本也很高。”

            不过张锦洪的玉石企业,三年内工人的劳动力成本涨了一倍以上,迫于较高的人力成本,对他来说,比较现实的考虑是:“为了分散风险,有可能会到泰国。比如涉及标准化生产的部分,就可以在国外完成。”


      Processed in 0.07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