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聆听祝大年的“自然诗”

        作者:与兴2025-08-25 08:45: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始森林(纸本重彩) 125×85厘米 1981年 祝大年

          作为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现代陶艺和现代壁画的开拓者,祝大年不仅是中央工艺美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重要奠基者,更是学院文脉构建的中坚力量,在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卓著。1979年,祝大年主持设计并监制完成的首都机场大型陶瓷壁画《森林之歌》,是我国第一幅大型釉上彩陶瓷壁画。作品融合绘画性、装饰性与工艺性,是其个人艺术高峰与学院教学实践的集体成果。

          2021年,祝大年家属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慷慨捐赠其绘画作品与手稿共计71件,涵盖《森林之歌》《鸢飞曲》全套创作手稿以及《玉兰花开》等重要代表作,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聆听生命·森林之歌:祝大年的自然诗”展览,便围绕《森林之歌》等95件作品展开。从宏观自然空间到微观生命时空,从自然生命到人类活动,人作为自然的参与者贯穿整个主线,构成“天—地—人”的完整叙事链,呈现祝大年艺术中的东方美学之境。  

          展览打破简单的题材分类以及线性美术史叙事模式,将祝大年的艺术创作视为一首宏大的“自然诗”。第一乐章“自然华章”以祝大年的《森林之歌》为核心,引领观者步入其画笔所构筑的自然空间。艺术家以“格物致知”的东方哲思为路径,将目光沉潜于自然造化的精微玄奥:叶脉如大地脉络般清晰延展,根茎在泥土中遒劲盘桓,枝干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伟力。每一处细节的极致刻画,都是对自然内在结构与运行法则的深刻理解。在祝大年的“自然华章”中,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一种精妙的和谐秩序中共生共荣。他将自然界的繁复纳入高度精密且充满韵律感的构图中。画面呈现出极强的装饰性与秩序感,这种秩序是源于自然生长逻辑本身,饱含着内在的生命律动与蓬勃的生机。它既是艺术家匠心独运的形式创造,更是对宇宙万物内在和谐法则的视觉化呈现——一种既根植于自然又超越自然表象的秩序之美。  

          第二乐章“生命时序”以《玉兰花开》为序曲,引领观者步入祝大年以工笔重彩谱写的生命诗篇。这里,一花一木、一鸟一叶,不再是静默的客体,而是承载着生命律动、映照着宇宙精神的璀璨瞬间。祝大年运用极致繁复、精密如织的线条,饱蘸浓郁、饱和的矿物色彩,在极度具象的刻画下,赋予物象超越现实的精神性与永恒感。每一片花瓣的舒展,每一根翎羽的颤动,都是经过心灵浸润、情感淬炼后,对自然内在生命韵律的深刻捕捉与主观升华。他大胆熔铸古今中西:在传统工笔重彩的根基上,融入现代装饰艺术的构成意识、陶瓷艺术的材质美感以及西方绘画的写实观察。其笔下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经匠心经营、巧妙过渡与细腻渲染,迸发出辉煌灿烂而又和谐统一的视觉交响。无论是繁茂的《玉兰花开》,还是精微的花鸟小品,都被赋予了灵性。观者能感受到画家与描绘对象之间的交流与共鸣。  

          第三乐章“人间节律”以《鸢飞曲(风筝节)》为华彩,引领观者步入祝大年描绘人间世象的温情画卷。这里,节庆的欢愉、劳作的韵律、日常的情愫,不再是孤立的人间烟火,而是植根于大地脉络、与自然节律同频共振的生命乐章。祝大年受“师法自然”这一东方艺术哲思的滋养,怀揣对“天工”的敬畏,以近乎科学般的严谨观察万物:草木的生长秩序、生命的结构精妙、四时的循环更迭。这也是艺术家心灵与自然法则的深度对话。他运用高度的形式提炼与装饰美感,对自然物象与人间百态进行创造性转化。风筝的翱翔、姐妹的相依、劳作的节奏,皆被理想化、秩序化,升华为充满视觉韵律感的艺术意象。祝大年的艺术境界,其核心在于:通过对自然生命与人间万象的深入观察,运用其融汇中西、贯通工笔重彩与设计的独特装饰性语言,创造出饱含生命力与和谐秩序的理想图景,这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呈现。  

          由森林沉浸的静,进入玉兰花开的净,最后抵达有风筝参与的动,展览所形成的情绪递进的沉浸式观展体验,不仅让观者能够触摸到艺术家对宇宙生命深沉而炽热的礼赞,而且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聆听自然万物内在生命律动与宇宙和声的大门。在视觉、听觉与情感产生共鸣后,人们或将重识一片花瓣,重新审视其与自然、时间的关系,引发其对当下生命的思考。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401(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