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No.5(油画) 76×55厘米 2023年 任哲
因为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中合作的缘由,我和任哲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与交往,他对待工作、艺术和人的诚恳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任哲有文化情怀,对艺术有求真精神,我们有共同语言。
任哲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学的是油画,工作以后又去中央美术学院读了研究生。他在中国美术馆的工作让他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美术作品,能直观地看到美术发展的阶段与全貌。这种历时与共时的作品展览,使他对艺术的真意与隐藏其中的价值有了深刻的感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参照。
美术馆是与艺术相遇和对话的地方,在静谧的展厅内、在经典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实际上凝结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瞬间和时间记忆。任哲的美术馆系列作品,也正是来自他对这一文化空间美的再发现。
他将创作的目光投向美术馆工作的场景和瞬间,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画面中,却有很多中外美术史上的名作出现,像明代画家边景昭的宫廷院体花鸟画《竹鹤图》、齐白石的国画《松鹰图》、俄国巡回画派画家列维坦的《月夜》,等等,但这些作品并不是陈列在展厅中,而是在美术馆工作人员搬运、点交和悬挂的场景中。他通过油画语言在造型和色彩表现上的丰富性以及对画面光线和环境的重新构思,在面对伟大艺术作品的感知现场中,捕捉那一瞬间的观看和情感体验,并将其转化为绘画语言,为我们今天对“观看”的再诠释提供了独特路径。
在表现美术馆空间的作品中,有表现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著名的“马奈厅”,巴黎卢浮宫和橘园美术馆莫奈的“睡莲展厅”,也有《艺术课》《观看》系列作品,以观众在空间里凝视、思索构成画面的主体,他将自己对艺术史的见解和思考融入作品之中,实际上探讨的是时间和空间、观看与感知、现实与想象,是艺术作品和观看者之间所构成的一次“对话”。
任哲能以绘画的视角在平常的工作环境与城市生活中发现画意,这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人文情怀。他以直接的体验、开放的心态、率真的感受从现实中获取绘画的动力。他的画面重视意趣、色彩沉稳、不事雕琢,注意画面节奏与大笔书写的体验感悟,追求绘画的品质与内涵。他用自己的绘画作品来表现美术馆里的绘画作品,有西画也有中国画,这种表现承载着他内心对绘画艺术的挚爱,同时在对画中情怀的摹写、吸收与表达中得到了自我的提升。可以说,在美术馆“画中画”系列作品中,他找到了创作灵感的新视点,在观看艺术品的视觉变化中,开启了自己的画意,呈现出一种观看中的再观看,从绘画观念上不断地带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在表现手法上则持守着油画本体语言的绘画性原理。他新近的一批作品,更是表现出他对油画艺术的热爱与兴致,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感悟。
今天,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现实给中国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国油画的发展,需要融合中西,更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中国油画家要吸收西方油画传统中对于真理、人文、审美的追求,对于油画技艺、油画语言的探索,要从文艺复兴、古典派、浪漫派、现代派中汲取营养,要保持着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观照与开阔的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油画家还需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知人论世,对于中国画家来说,艺术是品格、心性、修养的内化与体现。
任哲的绘画具有极为可贵的品质,一种对待艺术求真、质朴的精神。绘画表现的不是表面的所见,不是外在的逼真,是内在情感体验的真实。我们在任哲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为一名青年画家在追求超越表象、触及思想与情感本质的艺术表达中的真诚与努力。任哲多年的辛勤积累与对现实感悟的丰富呈现,无疑给油画界的青年学术圈带来活力。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