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从“记忆剧场” ​看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年生长印记

        作者:李百灵2025-08-25 08:36: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声东击西”——东亚水墨艺术的当代再造展览现场

          十年前,银川当代美术馆在黄河西岸的湿地芦苇间落地。从最初的构思到如今的艺术空间,美术馆已逐渐形成了鲜明的面貌和文化理念,始终保持着与环境、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近日,银川当代美术馆内挑高12米的2号展厅被打造为一座“记忆剧场”——“十/10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全面回顾银川当代美术馆自2015年至2025年的十年历程。展览通过文献、照片、影像、实物和现场重现等方式,银川当代美术馆的五大工作领域——展览策划、典藏研究、公共教育、设计出版与公关传播——得以系统呈现与梳理。展览空间中特设的“关系单元”特别邀请了艺术家、观众、志愿者、馆员以及物业工作人员等曾在美术馆成长过程中留下印记的人们,选取他们珍贵的记忆片段,展现既专业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历程。

          步入展厅,人们仿佛踏入了一座记忆“织场”——它并非由砖石垒砌而成,而是由十年光阴的瞬间、细节与温度交织而成。展厅分为六个彼此关联的单元:展览的回响、公教的深耕、传播的涟漪、出版的凝思与典藏的脉搏等,每一个板块都承载着银川当代美术馆一段真实可感的生长印记,静待被观看、被回忆、被理解。

          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赵子懿介绍,与平常的周年回顾展有所不同的是,馆藏当代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展览更倾向于展出大量非馆藏的创作,以及经过调研考察后创作的集体性作品。它们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关系紧密相关,体现了在地性和当代性结合的创作特色。这些作品在表达生活状态和认知方式上,反映出人们的共同理解、接受与实践。在展陈设计上,则运用了舞台设计元素,为观众营造沉浸式体验。“文献部分不是简单地摆放和展示传统的资料照片或档案,而是被设计成一个类似小场景般的呈现空间。我们试图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内,仿佛进入一片微型的土地和场域,感受历史、场域和人的关系。”赵子懿说。

          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展览历史是一部扎根西北的当代艺术实践史,也是五条交织的叙事线。十年间,银川当代美术馆通过系列展览,构建了美术的国际视野和在地研究。如通过“东西风之间”“非常约旦——约旦当代艺术展”“首届银川双年展——图像,超光速”、第二届银川双年展“从沙漠出发——边界上的生态学”等国际性展览,将银川打造为跨文化、跨语言、跨媒介的美术场域;通过举办“非常民俗——当代艺术中的传统元素转换”“西北望——1870年以来的西北影像”等系列展览,对黄河灌区、移民史等在地资源进行考古式梳理与当代转译;举办的“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中国制造003-盐碱地”等展览是以黄河与沙漠双重地貌为母题,通过将生态议题视觉化,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而“新艺术史:2000—2018中国当代艺术”“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等展览,则是将美术馆视为“开放实验室”,通过史料重构与媒介创新,探究知识生产与观展体验的边界。

          十年间,银川当代美术馆逐步搭建起一张跨越地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网络。据介绍,从2015年开馆至今,该馆共与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057位艺术家建立联系,涵盖展览(双年展)、驻留艺术家、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同时,诸多策展人、研究者、批评家与文化学者也曾在此交流思想、留下痕迹。此外,还有数百位志愿者、本地高校师生与普通观众,以各自的方式参与进来,他们共同构成了银川当代美术馆的精神肌理。

          在“十/10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中,公共教育板块以“帆影、感知、聚场、种植、共创”五大维度,清晰勾勒出“十年浸润,向美而行”的美育脉络。从城市与乡村的对话,到课堂与田野的交融,到学术与大众的握手,十年间,银川当代美术馆通过622场次活动、9个年度公共教育项目、32项美育课程和2148次志愿者服务与世界对话,将美术馆铸造成了思想的容器和共情的场域。

          此外,馆内常设的“视觉的调适:中国早期洋风画展”与“疆域的轮廓:历史典藏地图展”两大展览,已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晚清洋风油画与17世纪中西方早期地图的重要实物资源库。在藏品研究方面,美术馆策划“文明的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6个国家的20余位学者围绕“17至19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展开深度对话,从全球史的视角探讨藏品的意义。同时,银川当代美术馆也积极将研究成果向外辐射,例如,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推动馆藏作品在“艺荟中西”主题下于澳门地区及内地多地巡展,并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举办专题研讨会,将馆藏资源转化为更广泛的学术动力。除此之外,一系列面向公众的常规讲座、导览和工作坊也持续不断展开,将专业、前沿的学术洞见,以生动亲切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观众,真正实现了学术成果与社会大众的共享。银川当代美术馆还与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合作出版多部研究性图书,通过多学科视角的碰撞与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为典藏资源的学术阐释与艺术史脉络梳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维度。

          一部深植于中国西北的当代艺术实践史,其崭新的篇章正在被持续书写。从建筑的矗立与展览的呈现,到公教的深耕与乡村美育的探索,银川当代美术馆始终以多元实践,让当代艺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2(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