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丹青绘就研学新图景

        作者:张婷2025-08-25 08:28: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这个暑期,全国各大专业美术机构的研学活动如夏日繁花般绽放。从红色主题的艺术熏陶,到传统与科技碰撞的创意体验,从专业场馆的深度探索,到走出画室的自然写生,这些活动不仅为参与者打开了艺术之门,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美育浸润与精神传承。


          在刀刻笔绘中传承红色基因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平颂”美术作品展于7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的近80件作品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美术馆两家主办单位的藏品构成,涵盖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多个艺术门类,创作时间跨越百余年,体现了中外艺术家在不同文化视野下对和平主题的共同表达。凭借其深刻的主题立意和丰富的艺术呈现,该展览已成为今夏亲子研学活动的热门之选。

          以艺术为桥,让红色记忆可感可知。众多美术机构通过主题展览与实践课程,让青少年在笔墨光影中触摸历史温度、传承红色基因。

          在山东济南市美术馆,33个来自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西峪河南村的孩子,屏息围在画作前。“大家看这幅作品,细节写实、线条细腻,它采用的就是中国画的工笔画法……”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让“山岳有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作品联展”中的百余件佳作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这些来自11家三山五岳城市美术馆(画院)的作品,此刻成了特殊的“课本”。

          “我们以村(社区)的名义对接美术场馆,开展这次行走的美育教学,不只是想让孩子们在暑期走出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更期望以观摩主题展览的形式,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济南市歌舞剧院派驻雪野街道驻村第一书记周海峰说。“画里的大好河山如此壮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回去后得更加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雪野街道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朱艺菲说。

          山东美术馆的“中国油画名家笔下重大主题艺术写生创作展览活动——中国油画名家笔下的沂蒙山”展,同样吸引了大批研学团队。展览以老、中、青三代油画家创作的200件作品,多视角呈现沂蒙山的红色记忆、生态之美与发展图景。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张佰亮一边端详画作,一边和同学交流,他说:“希望此行能切实感受这片红色土地的多彩魅力。”

          今年暑期,山西大学开启了“山西红色抗战木刻之旅”通识游学课程,20名学生在该校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桐源的带领下,以刻刀为笔,行走在太行山深处的革命圣地。他们深入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等革命遗址实地探访,理论结合实践体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还通过木刻交流会分享对红色主题的理解,在专业讲座中领会抗战木刻的美感与力量。实地探访后,学生们将感悟凝聚于创作,作品中既有黄崖洞的悬崖,有八路军战士坚毅的侧脸,也有太行山人民朴实的笑容。

          最后一日在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学生们身着八路军服装,化身木刻版画讲解员,手把手教参观者转印。张桐源表示:“活动打通了思政教育路径,推动学生从知识接受者成长为红色文化传播者,深化了专业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积极拓展艺术教育覆盖面,联合深圳外国语学校、黄埔学校等多所学校,共同开发“艺术里的红色记忆”等8个特色艺术课程,惠及2000余名师生,并与深圳市南山区工会合作,为新业态从业人员子女举办“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展览专场艺术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交互体验中感知传统墨韵

          当传统文脉遇上数字技术,文化传承有了新的打开方式。科技让青少年在交互中体会笔墨韵律、色彩原理,让传统文化以视觉艺术的新形态扎根心底。

          作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重要展示窗口,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简称典藏馆)在今夏推出一系列融合传统美学与数字科技的研学活动,吸引了海内外高校团队、青少年群体踊跃参与。

          古风民谣亲子吟唱会让40余组亲子家庭在诗、画、乐的交织中共度艺术时光。孩子们吟唱《钱塘湖春行》《鸟鸣涧》时,屏幕同步呈现《四景山水图》《春山曛暮图》等宋画佳作,诗意与丹青相得益彰,让孩子们记住了唐诗宋词,更爱上了中国画。而由浙江广电集团与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智媒果”AI创作活动为典藏馆注入前沿科技力量。来自全国20所顶尖高校的AI战队与浙江省内融媒体代表围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20周年主题,开展“8小时挑战”,借助AI平台让千年古画“活”起来、“动”起来。一幅幅融合水墨风格与赛博元素的数字新作,令人耳目一新。

          典藏馆还陆续接待了多批研学团队,涵盖各年龄段青少年、大学生与教师培训群体。如7月初,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高校的访学学生来馆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图像叙事体系背后的文化意涵。7月中旬,贵州省湄潭县“AI赋能教学提升班”进馆深入了解“大系”项目所蕴含的数字化理念与中华文化根脉。7月下旬,浙江大学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约450名优秀高中生来馆参观研学,全面了解“大系”项目对中华文明图像资源的系统性整理与创新表达。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美育+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山东美术馆“流动的敦煌”沉浸式数字艺术展研学活动,以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特色,为青少年开启敦煌文化探索之门。活动结合经典动画《九色鹿》现场解读《鹿王本生图》,通过互动装置“点亮”敦煌藻井图案,了解朱砂、石青等矿物颜料让敦煌壁画闪耀千年的奥秘……“研学活动特别设置壁画临摹体验等实践环节,通过专业指导,引导孩子们了解古代科技成就、学会用色彩讲故事,激发他们对历史、美术、科技、手工等学科的探索热情。”山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孙靖东说。


          在动手创作中提升能力

          多元化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创作中感知美、表达美,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蜕变。

          在广西美术馆“2025年暑期嘉年华活动”的第5期活动中,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索画布上的空间,收获颇丰。“今天学习了色彩冷暖与透视,太有意思了。”小朋友赵欣星说。今年暑假,广西美术馆精心策划了“2025年暑期嘉年华活动”,重点推出“美术馆里的色彩实验”和“民族艺术工坊”两大主题内容,通过展览导赏、艺术工坊、美术课堂等多元形式,拓展美育路径。

          其中,“美术馆里的色彩实验”巧妙融合艺术与科技。在老师指导下,小学员们通过“水彩中漫步”“水墨黑白碰撞”等系列课程,体验色彩原理、色彩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在“画中的科学”环节,老师带领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经典画作的笔触肌理,了解不同绘画材料的化学特性。系列课程注重创作环节,鼓励孩子们将实验成果转化为艺术作品,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广西美术馆副馆长葛灵表示,暑期嘉年华活动构建了“探究式学习”体系,每个课程设置问题导引、实践验证、成果展示,并首创“家庭艺术档案”服务,为每位学员建立成长记录册,定期反馈创作轨迹。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还特别开设公益专场,并联合教育部门将优质课程输送至社区。“未来我们将深化馆校合作机制,让美术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艺术启蒙的活态课堂,为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探索更多可行路径。”葛灵说。

          在广东中山美术馆举办的“在美术馆上美育课”系列活动之“山水变形记:从笔墨到空间”中,学员们通过沉浸式学习,完成一场从传统笔墨研习到山水空间创想的艺术探索之旅。研学期间,老师陈云带领学员们从基础训练过渡到笔墨实践。馆长肖伟为学员们导赏“游心方外——一场关于山水画的图像再现”展览,解析经典作品的构图精髓。学员们室外观摩写生后,以立体拼贴实现山水的“变形”与再创作,激发创新思维。老师周乐从墨色层次解析入手,引导学员们将笔墨技巧、写生观察融入创作实践。结课当天,学员们共绘山水长卷。该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打造“在美术馆上美育课”品牌,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为青少年提供更多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和服务。

          当青少年们在画作前驻足沉思、在刻刀下倾注热忱、在科技中触摸传统,美育已超越技艺传授,成为精神成长的养分。这场丹青绘就的研学新图景,正让更多人在艺术熏陶中坚定文化自信,让美与精神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统稿:张婷 参与采写:孙丛丛、朱萌、周传人、谭志红、宾阳、莫曲)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5(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