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毛焰油画色调中的传统与现代——从古典灰调中探索色彩的精神隐喻

        作者:余卓 杨荐兰2025-07-10 09:27:46 来源:大河美术报

          毛焰 《托马斯肖像No.1》 布面油画    75cm×114cm 2011年

            【摘要】毛焰是中国当代油画家,出生于湖南湘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毛焰的油画以古典灰调为载体,构建了一条贯通传统色调与现代精神的独特路径,为当代社会的情感表达开拓了新的艺术维度。毛焰的作品重新发现了色调的精神意味,也为现代油画色调的精神价值提供了重要范式。本文通过图像分析法、技术溯源与观念解释,揭示古典灰调在当代油画中的转化,并进一步分析毛焰油画色调中蕴含的现代精神。

            【关键词】毛焰;灰色调;精神隐喻

            (一)西方古典灰调的溯源

            在西方绘画体系中,灰色调是以中性灰为基础,融合不同明度、饱和度的灰色系。灰色调在西方美学中象征理性、秩序和庄重,关联着宗教秩序、艺术纯粹性等精神指向,是西方古典文明在色彩层面的具象体现。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雕塑《雅典娜神像》使用灰白大理石材质,以细腻质感与纯粹美感展现了人体光影与肌肉质感,将灰色与神性、永恒等概念绑定,达到了宏大庄重的视觉效果。

            欧洲中世纪,灰色多用以体现谦卑、虔诚,例如修士的长袍、哥特式建筑的墙体以灰色为主,营造神圣肃穆的氛围。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绘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将灰色系色彩作为画面核心的技法。这种技法通过不同明度的灰色构成层次来表现物体形体、质感与空间关系,通过光影对比营造极具立体感的视觉效果。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用柔和的灰色过渡光影,增强了画面的朦胧意境。到了近现代,乔治·莫兰迪从古典灰调中提炼出以低饱和度为特点的“莫兰迪”色系,将灰色与其他色彩调和,赋予灰色柔和、静谧的现代气质。

            西方古典灰调不仅是一种色彩,还是西方文化演变的视觉见证。从古希腊的神性追求,到中世纪的宗教隐喻,再到现代的极简表达,它始终以“中性而不平淡,沉稳而不失变化”的特质,在历史长河中持续焕发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经典符号。

            (二)现代表现手法的结合

            现代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是“解构”,即打破稳定的、固定的、一元论的体系,重新审视主体与客体、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认为,“解构这个对立命题归根到底,便是在特定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以一个学科的特有方式批判学科本身,不是为了颠覆它,而是为了更为牢固地奠定它的能力范围。

            具体到毛焰的作品,他的价值不在于恪守学院派的写实绘画技巧,而在于转向观念性的表达。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古典肖像画主要发挥如实记录的功能。毛焰将传统古典绘画的功能打破,其作品反映出主观的意象。例如,他的《托马斯肖像》系列中多次出现镜子这一元素。镜子本应用于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但毛焰在作品中对镜子的使用呈现出去细节化和非正常角度的特征,打破了肖像绘画的记录功能,其中蕴含的是当代艺术家对于自我表现的追求。

            从视觉再现到精神隐喻的色彩转向

            (一)“纯化”手法的表达

            从字面看,艺术的“纯化”语言主要针对抽象艺术,但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具象还是抽象,最核心的是画家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并在理解之上作出画面的取舍。当然,“纯化”不仅指向艺术语言,还指向艺术家的思想。毛焰曾说:“作品背后的东西是要从里往外拎的,是要一点点提炼的。”

            在毛焰的《无题》中,他采用随意但率真的笔触布置画面,黑与白交织,形成与众不同的效果,去除不必要的元素,只保留核心,在消解画面主体意义的同时,构成了道家精神中“虚无缥缈”的意味。这也是毛焰绘画的特色。他擅长用简单的绘画语言构建一个遥远而深邃的空间,以收获精神上的慰藉。他将克制和坚持寄托在画面之中,并在高度凝练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艺术观。而艺术“纯化”的过程,正是艺术家秉持打破平凡叙事的执着,获得精神自由的过程。

            (二)单一色调与现代精神的呼应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技术革新、信息爆炸等因素让人们愈发感到迷茫和不确定。毛焰绘画中单一色调的模糊性恰恰照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他笔下的人物似乎处于一种模糊的不安中,表现出某种特有的“神经质”。例如,在《托马斯肖像No.1》中,大面积的灰色调笼罩画面,托马斯的形象若隐若现,模糊的灰色调打破传统肖像画的清晰边界,如同身处当今多变社会中的人,难以清楚感知自身定位一样。

            在毛焰的灰色调中,我们感受不到强烈的色彩和情感对比。观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能感受到一种与自身状态相似的困惑与无奈,仿佛在灰色的迷雾中寻找方向。人们面对的尽管是吵闹与喧嚣,但始终渴望内心的平静与精神世界的纯粹。毛焰色调的单一性与简约性恰好契合了人们对于宁静、安详生活的向往。例如,在《无题》系列中,毛焰抛弃具象的形体,用单一的灰色调构建纯粹的精神世界,引导观众走向内心的平静。

            肖像画艺术讲求观察方式与呈现方式的结合。毛焰在创作中强调的“观察”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式。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人们观看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看的内容五花八门,但内容数量的增加不代表内容深度的提升,我们有时甚至会忘记观看的目的。在毛焰看来,“看”不仅是一种观察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的游历。他用一种古典的方式接近并揭示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现状,这便是他作品当代性的所在。

            毛焰灰色调的

            当代性转换与启示

            (一)对色层、肌理等技术的回归

            摄影术的出现导致古典绘画流派的衰落。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类艺术流派的崛起打破了绘画的边界。不过,笔触与肌理等因素对于表现艺术家创作的主体意识和绘画的本质性,有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绘画作为一门观赏的艺术,还是要“让绘画回归绘画,让视觉回归视觉”。

            毛焰对于色层、肌理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行为,而是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探索与创作,这也是毛焰绘画的前卫性所在。在《献给戈雅的鱼头》中,毛焰借鉴威尼斯画派,先用暖色调打底,在中层覆盖一层冷灰色调,在表层以透明的银灰色调颜料进行薄擦,不同的色层颜料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融合,形成了岁月流逝的独特质感,为画面增添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这种绘画方式在对古典技法进行更新的同时,将色层与肌理转化为带有精神内涵的载体,为油画艺术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色层与肌理虽然是被制造的结果,但是它们体现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创作过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在艺术作品中,被创作的存在本身被寓于创作品中,这种被创作的存在也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创作品、从创造它的方式中突现出来。”在《托马斯肖像No.5》中,画面最底层采用掺有石英砂的丙烯颜料,给画面带来独特的纹理。中层使用以核桃油调制的透明灰,使画面的色彩更加柔和通透。表面层使用薄擦技法,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与质感。三种不同质感的灰调相互叠加,形成了视觉考古般的层次。这些物质性的细节也使画面更加立体真实。

            (二)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平衡

            毛焰的肖像绘画创作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在造型方面,毛焰没有一味遵循客观现实,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画面作出一些改变,将其作为精神的载体。通过对造型、色彩的微妙处理,毛焰在具象与抽象的边界游走,构建出具有当代性的视觉语言,使画面呈现超越物象本身的精神表达。例如,在《椅子上的托马斯》中,人物面部的结构与边缘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微妙的明暗来精准地展现,但轮廓线里面的内容用不同的色块分割重组,使画面带有抽象的意味。冷暖色调的交错分布,打破了传统画像的光影秩序,形成了抽象的视觉观感。在色彩上,作品的灰色调看似是对皮肤的描绘,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里面充满了丰富的变化。毛焰通过在灰色中掺杂紫色、蓝色、黄色等颜色,让画面有冷暖、强弱的对比。

            毛焰作品中的色彩经过主观的处理,冷灰调可能代表人物的孤独,暖灰调可能暗示亲近感,而色彩本身在这里超越了具象的表达,成为抽象的媒介。具象的画面从来不是毛焰追求的方向,精神层面的物象才是他想要的。德国画家马尔克说:“一切的艺术创造都是非逻辑的。有些艺术形式是抽象的,不能用人的知识来证明。”毛焰的作品就是如此,既存在具象的造型,又有抽象的写意意味。

            参考文献:

            [1]尹国均,邱敏.人与建筑的解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6.

            [2]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沈语冰.现代主义绘画[J].油画艺术,2019,(01):29-34.

            [3]何建乐.毛焰油画艺术初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02):109-111.

            [4]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5]毛焰.毛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09.

            [6]孙尧.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

            [7]姜建忠.姜建忠:让绘画回到绘画中去[J].公关世界,2016,(24):100-102.

            (作者均系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408(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