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苍穹》: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栖

        作者:王子耕2025-07-03 07:58: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创作的装置作品《苍穹》。


            中国人一直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哲学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关联,“生生不息”揭示了宇宙万物自生自化、循环不止的动态秩序。

            装置作品《苍穹》将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具象化为一组“天、地、人、神”的循环叙事:从中国传统绘画和工艺中汲取灵感,以绿色防护网为主材,融合非遗竹编工艺,构建起一座当代“藻井”,通过圈层旋转形成动态效果,用故事性手法诠释“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演绎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栖。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与空间组织,一直以来是古人智慧的重要载体。藻井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天花(装饰)结构,其发展演变贯穿中国建筑史。它不仅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更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得宇宙图景的微缩载体,诠释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在《苍穹》中,团队借鉴了19世纪早期动画装置——费纳奇镜的原理,即通过旋转的圆盘和镜面反射,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将静态图像转化为连续的动态影像。作品的4个章节“天、地、人、神”,围绕装置中心轴逐层旋转,静态图像逐渐转化为动画:飞鸟幻化为鹿,鹿蜕变为人,鱼形流转为兔,云纹交织生变……一系列循环往复的意象转化,将观众带入万物生生不息的动态叙事。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在建设施工工地中,常见的围挡设施——工程防护绿网,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设计团队邀请11家国内建筑事务所,从不同地域、正在施工的工地采集回收施工绿网,作为装置的主要材料,让废弃物资源化,完成了“废料—设计—展品”物质循环的过程。在制作过程中,我们特意保留了网布原有的使用痕迹和自然褪色,通过手工缝制,强化材料的真实质感。这种带有不同工地记忆和痕迹的材料,经过拼贴重构,又产生了新的文化表达。最后呈现的作品,突破了物质循环的框架,成为具有人类学价值中国建造现场的样本。“不完美”的拼贴,反而赋予作品独特的叙事张力和体验。

            由音乐人小河创作的音乐与《苍穹》创作理念相呼应。我们设置了东、西、南、北4个方位的音箱,代表“天、地、人、神”,从4个方位角朝向作品中央。在现场,四轨音频同时循环播放,形成相互交织的声场。作品叠加音轨,展现了循环往复又变化万千的宇宙。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充满共情与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将中国对自然环境的独特认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呈现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并唤起建筑界和大众的思考:如何以谦卑之姿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万物共生的未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7(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