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非遗,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美术·五年级下册》为例,通过构建课程框架、整合非遗资源,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利用社会联动与文化实践保证非遗的有效传承,帮助教师融合地方资源与教材案例,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明确小学美术非遗课程的体系化开发策略及传承路径,以期为教学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核。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审美能力的核心学科,与非遗的结合具有天然优势。
构建系统性课程框架
小学美术“非遗”主题课程知识目标为了解非遗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以及价值;能力目标为掌握非遗相关美术技能,提升创造力与动手能力;情感目标为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传承非遗的责任感;素养目标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培养跨学科思维。随后,将课程目标设计模块化,分为技艺模块——传统美术技艺;文化模块——非遗历史、民俗背景、地域特色文化解析;创新模块——非遗元素与现代艺术融合创作;实践模块——非遗主题项目制学习。
筛选与整合非遗资源
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美术·五年级下册》共包含12课,涵盖绘画、设计、工艺、欣赏等多个领域。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切入点进行资源的整合:一是传统美术技法,如第10课《水墨诗心》,结合水墨画的非遗技艺;二是民间工艺与造型,如第6课《彩云衣》,引入传统服饰纹样或扎染工艺;三是非遗,如第7课《飞天畅享》,联系敦煌壁画或剪纸。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准备非遗视频、图片资源,如剪纸、水墨画、壁画、剪纸工具、水墨画工具、多媒体设备等。教师通过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能举例说说身边的非遗吗”等问题导入课程,通过播放短视频,展示剪纸、皮影戏、传统戏曲等,引出主题。例如,教材第一课《巨匠童心》讲解齐白石作品《鱼虾图》,教师可以提问:“齐白石笔下的花鸟虫鱼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画作中体现了哪些传统技艺或民间元素”,引导学生关注非遗元素在名家作品中的呈现。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讲解作品中的笔墨灵动及写意技法,体现民间质朴与童趣;讲解敦煌壁画中的线条韵律和色彩搭配,体现传统东方美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毛笔模仿齐白石的写意风格,创作一幅以“童年趣事”为主题的水墨画,强调线条的自由变化与墨色变化。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技艺为什么要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这样的创作有什么意义”,帮助学生理解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社会联动与文化实践
基于课程需求与传承要求,课堂设置需以社会联动为纽带,以文化实践为核心。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学校与当地非遗保护机构、博物馆合作,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授课,开展非遗讲座。其二,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剪纸、陶艺、扎染等非遗技艺制作活动,亲身体验传统工艺。其三,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博物馆、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
结论
非遗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传承,是提高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实践。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及社会联动机制,课程既能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新一代,又能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作者单位:曲阜市姚村镇薛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