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陶瓷古法技艺传承与非遗赋能研究

        作者:李枝秀 孙怡菲2025-05-16 07:48:35 来源:中国文化报

          陶瓷古法技艺传承与非遗赋能研究

          ——以靖安黑陶传统技艺研发和复烧为例


          靖安黑陶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流域蛋壳陶技艺的重要遗存之一。本文结合江西省级非遗传承人伍映方团队的黑陶复烧实践,解析其在薄胎成型、高温无釉黑瓷烧制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创新突破。靖安黑陶的现代转译,在技艺层面,实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考工记》中“材美工巧”的工匠观;在价值层面,践行了“器以载道”的哲学观;在应用层面,通过文旅融合与非遗传播相结合,为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方法论范式。同时,研究发现:基于考古实证与现代材料科学的协调研究是重构古法技艺的核心路径;构建非遗标准化技术体系有助于实现技艺的跨代际传播;“家族—院校”传承模式在缓解人才断层方面展现出显著效能。

          考古溯源与复烧突破

          2011年江西靖安县老虎墩遗址发掘中出土的蛋壳黑陶觚(距今约4500年),呈大喇叭口,深弧腹,细高柄,足端外撇,胎体最薄处仅0.4毫米。其工艺之精湛,不仅实证了中华文明早期在造物技术上的高度成就,也拓展了学界关于长江流域史前制陶水平的认知。

          基于考古实证,伍映方团队历经多年的系统性工艺实验,选用当地纯天然的白胶泥作为制陶原料,结合传统轮制与三阶段打磨工艺,以实现器壁均匀性。柴窑构造方面,团队采用全长约36米的连体式龙窑,通过阶梯式结构优化热效分布,以投柴量调控窑内还原气氛。恪守“天然原料,手工制作,柴窑烧制”的原则,成功复烧出厚度仅0.3毫米、里外全黑的蛋壳黑陶觚,其核心参数与出土的黑陶觚陶片高度吻合。

          此外,团队在复烧黑陶的基础上,把黑陶烧制温度从传统的600℃至900℃提升至1000℃至1280℃。借助材料配比与工艺创新,加之足够高且均匀的温度,让黑陶表面无釉而能产生釉面光泽,达到“黑如漆、明如镜”的效果,成为轻盈而坚韧、吸水率小于1.5%的无釉黑瓷,不仅攻克了烧制温度超过800℃时陶器易变为灰褐色的难题,也颠覆了“无釉不成瓷”的传统认知。同时,伍映方团队通过工序简化,将黑釉瓷的烧制温差控制在10℃以内,大幅提高柴烧黑釉瓷的烧成率。此外,其还创新性地将黑陶与其他传统工艺结合,复烧出木叶天目、黑釉窑变等名贵黑釉瓷品种,进一步丰富了黑陶的艺术表现形式。

          黑陶审美的三重范式

          色之“黑”:从器物之色到天地之和。靖安黑陶的玄色美学,根植于中国古代“尚黑”的宇宙观与礼制传统。《周易》以“天玄地黄”定乾坤之色,黑色被赋予“万物母色”的哲学地位。靖安黑陶的“黑如漆”并非依赖化学染色或是以烟煤炭熏黑,而是通过天然材料的配比,结合古法柴窑高温烧制,因而如墨玉般温润内敛。这种纯粹的自然呈色工艺赋予黑陶深邃的视觉张力,带来“器物与光影共生”的沉浸式美学体验,印证了《考工记》“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相较于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釉色幻化,靖安黑陶通过工艺差异呈现丰富层次:哑光与亮面交织、窑变产生的微妙色斑,使看似单调的黑色具备“一色千面”的细腻表现力。

          胎之“透”:从物理特性到生命哲思。中国古代的陶瓷审美中,“通透”不仅是视觉感受,更是对生命本质的隐喻。靖安黑陶以0.3毫米的薄胎重构陶器的物质形态,其“透而不脆、坚而不僵”的物理特性,颠覆了传统陶器厚重体量的认知范式。这种“透”的美学,与宋代青瓷“似玉”的追求一脉相承。龙泉窑的“梅子青”以釉色拟玉质,靖安黑陶则以胎骨显玉格。这种轻盈感与黑色的深邃形成张力,使器物成为“虚”与“实”的载体,使黑色摆脱沉重感、展现出空灵之美,与宋代汝窑“雨过天青”的含蓄美学等,共同构建起中国陶瓷“器以载道”的精神谱系。

          型之“简”:从造物法则到精神超越。相较于唐三彩的绚丽、元青花的繁密,这种设计回归造物的本质——仅凭轮廓的曲线变化与比例的黄金分割,便传递出“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境界。这种设计暗合《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的形制准则,既符合力学稳定性,又传递了“气韵流动”的生命感。器身通过拉长高径比强化视觉庄严感,与宋代梅瓶“修长挺拔”的文人审美形成对照——前者以几何抽象传递“虚静”,后者以具象形态表达“风骨”。黑陶的极简造型摒弃纹饰冗余,仅凭轮廓线与光影互动,便实现“少即是多”“无饰之饰”的美学表达,演绎了“大巧若拙”的造物法则。

          装饰范式的文化编码

          柴烧过程中,窑内温度、氧气含量、燃料种类等的微妙差异,会使黑色呈现出不同质感,使得每一件作品均为不可复制的“天工之作”。火焰路径与落灰在胎体上留下“火痕为纹、灰烬作彩”的肌理,赋予器物一种抽象的、具有原始感的装饰效果。柴烧形成的自然纹理如云雾般游离于器表,与规整的器物造型形成对比,使黑色呈现出“玄而有序”的质感,这种“天成之美”暗合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在符号重构的过程中,工匠们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对器物的功能进行创新,使传统纹样在新的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保留器物形制的物质载体和置换其文化内涵,使纹饰实现从“神圣性”到“世俗性”的转变。

          非遗赋能的当代实践

          靖安黑陶的工艺创新以“从表面施黑到胎体自黑”“从釉料显色到材质呈色”的双重跨越,重构了黑色陶瓷的工艺逻辑与美学范式。为了克服传统工匠技艺依赖个人经验而难以标准化和规模化的问题,传承人伍映方还通过“技艺引领+市场活化”双轮驱动,参与制定了《无釉黑瓷》等6个省级地方标准,规范原料、工艺与质量指标,推动了靖安黑陶的传承和技艺保护。团队通过文旅融合策略与研学课程开发,构建起“技艺—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活态传承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凭借“东方黑”的美学辨识度,靖安黑陶已成为国际艺术市场中讲述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媒介之一。近年来,通过创办非遗展示馆、研学基地等平台,靖窑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黑陶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这一实践以“守正创新”的辩证逻辑,在全球化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并进一步印证了其在非遗赋能方面的重要价值。未来,随着非遗传承传播与文旅深度融合,靖安黑陶的艺术影响力将进一步辐射世界。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