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创作主题。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的毁灭与重塑,更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层面掀起惊涛骇浪。战争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战争环境下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从参战者、受害者、幸存者等不同战争群体来分析战争带给他们的心理冲击。这份冲击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有独特而丰富的呈现。他们以画笔为媒介,将战争带来的内心震荡转化为视觉图像,传递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悟。
弗朗兹·马尔克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1910年到1914年间创作的动物题材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情感色彩。随着1914年一战的爆发,他应征入伍,最终死于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从战争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马尔克的绘画作品,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艺术与战争、心理的复杂关联以及艺术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价值与意义。
恐惧与焦虑的宣泄
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如同沉重的阴霾,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当战争爆发前,无论人们为即将进行的战争进行多么充分的准备,战争的程度和强度都可能远超个人和社会的想象,且焦虑随之而来[1]。”马尔克也深受其扰,并将这种恐惧与焦虑倾注于画笔之下。战争时期,他画中的动物不再像早期那样安逸地聚居于田园风景之中,而是常常呈现出扭曲与变形的状态。这种形象塑造,实则是他内心对战争恐惧的具象化。
《蓝马》创作于1911年,当时欧洲局势紧张,马尔克试图结合动物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作品中,蓝色的马站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背景是淡黄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代表着自然和生命,黄色的天空则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然而在战争的背景下,看似和谐的画面却透露出一种不安和恐惧。马的躯体被不自然地拉长,四肢纤细得仿佛无法支撑自身重量,其眼神中也透露出一种迷茫和孤独,仿佛是面对战争威胁的无助,隐喻了马尔克对战争的担忧与恐惧。
毁灭与救赎的交织
与传统画家不同的是,马尔克的身份较为复杂。他战前在军营服役,最终也在战争爆发后走上前线。战争作为影响他心理因素的基本事件,使其催生出内在的毁灭性冲动[2]。这份冲动会在军营内部的集体认同中被强化,并激发个体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的救赎精神[3]。早期的恐惧与焦虑无法换来和平与安宁,在战乱环境的影响下,他选择麻痹自己,企图相信战争可以作为一种净化的力量,清除世界的腐朽与邪恶。这份被压抑的个人情感最终被投射在创作中,他将战乱中的复杂人性融入动物形象,使画布上同时呈现善与恶的动物形象,充斥着一种救赎与毁灭的矛盾感。
《动物的命运》创作于1913年,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社会动荡不安。马尔克把对战争的预兆呈现在这幅作品中,画面左侧是战火燃烧的苦难场景,体现在痛苦呻吟的绿色野马、忍受痛苦的红色公猪以及一头仰头哀号的蓝色小鹿等动物形象上。然而,这些动物形象呈现的并非单一的性格色彩。左上角的两头绿色野马在呻吟的同时也不忘相互嘶吼,兼具攻击性与脆弱感的动物形象似乎也折射出马尔克对战争的矛盾心态:“我究竟是战争的受害者还是加害者?”与画面左侧不同的是,右侧呈现的是一片安详之景,四头黄色小鹿安逸地站在一棵白蜡树下,似乎是在接受某种庇护。白蜡树在北欧神话中象征着永恒与不朽,此刻出现在画面右侧似乎是预兆着灾难过后的新世界[4]。这种左右失衡的场景也暗示马尔克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既歌颂战争的神圣性,又在画作中流露深切哀伤。
从对立到整合的升华
战争让人直面生命的脆弱与世界的残酷,也促使人们去探寻个体的生命意义和精神寄托。对于马尔克而言,前期的恐惧、焦虑、毁灭与救赎均作为一个个碎片化的自我体验呈现在画布上,既然无法消解现实里必然发生的战争暴力,也无法创造出与世隔绝的精神避难所,不如整合所有相互对立的自我体验,聚世界于己身,实现从对立到融合的自性化[5]。这种转变在其绘画中得到了体现,在1914年即将奔赴战场的时期,马尔克的绘画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动物形象从早期的具象化逐渐转向抽象化,色彩也变得更加鲜艳和强烈,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象征着自性化的圆形意象。
从《鸟》到《战斗的形式》再到《游戏的形式》,马尔克参军前夕创作的最后几幅作品几乎很难辨认出具象的动物形象。《鸟》这幅作品中虽保留了鸟的部分轮廓,但几乎以碎片化的几何形式呈现出鸟的多个视角的重叠画面。在《战斗的形式》中,观者可以感受到由红色和黑色构成的两团充满对立感的色块力量。相较前几幅作品,画面中硬朗的切割线条逐渐减少,而到了《游戏的形式》中,画面开始出现大量的圆弧形结构与螺旋式的抽象纹样,几何形体不再针锋相对,而是呈现出相互嵌套的关系。圆弧象征着整合,螺旋则隐喻生命的循环,作品通过色彩的互补比例与节奏,呈现出一种从爆发到解构,最后重构的自然过程,给人一种心灵整合的力量感。当现实世界即将沦为毁灭性的战场,马尔克通过解构画面元素的形式秩序,在实现艺术风格转变的同时也实现其内在心灵的升华。
结语
战争所带来的恐惧、焦虑、毁灭性冲动等心理活动,既是对马尔克人性的折磨与考验,也成了马尔克绘画创作的重要情感源泉和主题核心。马尔克运用独特的色彩、简化与抽象的造型手法,将战争心理巧妙融入动物题材绘画,表达对战争的批判、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注。其绘画不仅丰富了表现主义绘画的内涵,也为后人研究战争与艺术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范例。在当今世界,战争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研究战争心理学对艺术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本质以及艺术在促进和平、反思战争、疗愈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人们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艺术家在战争时期的创作以及战争心理学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体现,以更全面地揭示艺术与战争、心理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1]章燕紫.个体、群体与社会: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治”与“愈”[J].美术研究,2020,(5):109-113+94-96.
[2]王欣然,乔良,宋蓓茹.战争心理学理论在美国越战小说人物解析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0):159-160.
[3][美]劳伦斯·莱尚.战争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美]罗伯特·罗森布卢姆.现代绘画与北方浪漫主义传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王文龙,赵海鹏.论荣格的自性观与健全人格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9):94-95.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