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艺术能量馆”系列活动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供图
为进一步推进名城文化资源与名校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将青春活力融入首都文化建设思路,将美育深入社区,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北京东城区开展“美育进社区”创新实践,在2024年推出了“胡同里的艺术能量馆”品牌。通过深入社区调研,探索艺术融入生活的美好愿景,以期用丰富的社会美育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胡同里的艺术能量馆”活动由笔者带领13位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在东城区8个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文化空间,针对社区内不同群体持续展开了8场活动,以艺术为媒介,借助绘画、手工艺、拼贴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参与者在艺术创作中舒缓心灵、探索自我、享受生活,在提升社区居民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增进社群之间的交流。在艺术浸润社区的过程中,无形地推动了文化资源与居民生活的深度融合。
活动以“艺术+美育”为核心,结合东城区丰富的文化空间资源,设计了多元化的艺术体验形式:
对于亲子家庭,我们关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流动,在活动过程中引导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看见他们的情感、思想和未能言说的情绪。不少家长在互动环节表示,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孩子对大自然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孩子所捏塑的造型很有创意。这样的“看见”无疑是家庭相处中无比宝贵的瞬间,它让父母更加懂孩子,也守护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交流的那份珍贵情感。青砖灰瓦间,落叶轻舞时,“秋天的印迹”亲子自然艺术体验活动在东四胡同博物馆拉开帷幕,利用秋天独有的金色银杏树叶和鹅卵石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充满创意的“动物世界”;“我·树”双侧绘画艺术在不停流转的互动绘画中,参与者看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我与家”亲子沙盘,让每一个家庭都有机会用2个小时搭建一个小小的“家园”。这座家园既承载了孩子们的梦和期盼,也寄托了家长们厚重的爱。
忙碌的生活让成年人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温情时刻,而我们设计的“爱”主题拼贴画艺术体验,不仅让参与者在创作过程中回味了爱带来的帮助和温暖,还让人们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更好地在彼此间传递爱意,感受来自他人的真挚情感。参与者纷纷表示,在互动中深化了对爱的理解与体验。在“可能有书,可能有诗”拼贴创作工作坊,师生们在充满文艺感的拾院空间利用印刷图案和诗歌,在A4卡纸上拼贴起关于内心的一幅幅图画。在“大地的赫兹”自然之美水晶工坊、“观·我”超轻黏土艺术工坊和“我与创作对话”情绪工坊,参与者通过手中的艺术材料照见自我,每一个小物件都承载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在创作与被观看中完成从观察自我到探索自我的过程。
从亲子家庭到在校大学生,从准妈妈群体到热爱艺术的普通市民,“美育进社区”活动覆盖了广泛的受众群体,让艺术的种子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呈现、述说、传递更有温度的社区人文关怀。
一年的社区实践让我们认识到,美育要突破“小众圈层”,需构建覆盖全人群、全场景的渗透式美育网络,“胡同里的艺术能量馆”以小带面,从胡同里的文化空间这一天然美育场域出发,吸引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这为我们日后的美育惠民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启示:一是社区美育普惠。活动将高雅艺术从殿堂引入胡同,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针对不同群体设计的活动内容,链接其生活经验,引导受众重新理解艺术和美,凸显美育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二是校地资源互补。校地资源的优势互补搭建了美育普惠的有效路径。中央美术学院提供专业支持,社区提供实践场景,打破专业壁垒和空间壁垒,形成“高校—社区”双向赋能模式,推动美育理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让美育从单向输送转向双向共创。三是文化自信培育。通过发掘东城区丰富的古都文化主题,形成优质活动内容,强化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根植于本土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在地居民的参与感和创新转化能力,挖掘与活化在地文化资源,如胡同文化、非遗资源,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以此培育每一位在地居民的文化自信。
“胡同里的艺术能量馆”通过艺术赋能社区,探索了美育普及的新路径。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是社会凝聚力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期待美育的火种通过中央美术学院与东城区的“美育进社区”品牌项目“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