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图(国画) 79×193厘米 1969年 张大千 昆山市侯北人美术馆藏
为了纪念中国画坛巨匠张大千诞辰125周年,浙江美术馆策划推出的“象外大千——张大千‘传统性创造’与‘全球性塑造’研究展”,从“张大千与浙江”“张大千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张大千晚年艺术的变革与创新”“张大千全球艺术形象的自我塑造”四个方面,让观众更全面而深刻地感受张大千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深度。
张大千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重视传统却“师古不泥”。他提出“画艺要领”,概括为“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始于对传统的深入学习,通过对古代大师作品的深入研究和临摹,结合自身的观察与感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张大千不断创新求变,在20世纪60年代旅居巴西时创立泼墨、泼彩画风。而泼墨、泼彩画风的发展与成熟,则是他在美国加州定居的8年间(1969—1977年)完成的。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熟练运用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技法,顺应水与墨、水与色、色与墨的互相交融、自然渗化,作品气势宏大,一改其过去笔墨以“摹古”为主的绘画风格。
此次展览的重点作品除1949年前创作的精品外,当属张大千晚年的作品,尤其是其泼墨和泼彩作品。张大千离开中国内地以后,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旅居生活,其作品散落在世界各地,尤以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收藏最多。在中国大陆的公立文博机构当中,张大千晚年作品的收藏相对较少,泼墨泼彩作品则更少。此次展览涉及张大千晚年作品8件,分别来自天津博物馆、昆山市侯北人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将这些作品聚集展出,属实不易。
张大千与侯北人于1955年在香港相识。1969年张大千移居美国加州卡迈尔之后,与已在此定居的侯北人交往更为密切。二人虽有18岁的年龄差,却志趣相投,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2002年,侯北人与夫人张韵琴将珍藏多年的张大千书画精品以及文献资料捐赠给昆山市政府,并入藏2004年开馆的侯北人美术馆。殊为难得的是,本次在浙江美术馆展出的四件泼墨泼彩作品《春云》《杏花春雨图》《泼彩云山》《卡迈尔山麓》,是从美国“远嫁”昆山之后首次离馆展出。
侯北人在《念张大千居士》中回忆,他第一次见到张大千的泼彩作品,就直言“立刻被那瑰丽的色彩、磅礴淋漓的水墨、细致的勾勒笔法震惊,是完全突破了古人的樊篱”,对其作品赞叹不已。
《念张大千居士》还记述了1969年3月12日,侯北人曾邀张大千同夫人徐雯波到侯氏所住的小城看杏花。那座小城原为杏圃,每年春天,杏花满城,当天又下着春雨,恰与中国江南景色相似。张大千回到巴西的八德园后不久,侯北人便收到了张大千寄赠的《杏花春雨图》。张大千把心中的春雨江南以及与老友同赏美景的惬意,以泼墨泼彩画法付诸笔端,实为中国画史的一段美谈。
天津博物馆藏张大千《泼墨山水图》《巫峡清秋图》和《泼彩山水图》,由爱国华侨王渤生于2006年捐赠。其中,《泼墨山水图》应是装裱后再次题跋送给王渤生夫妇的新年礼物。张大千虽然离开大陆多年,但一直保持着传统的过节习惯。题跋上所写“癸丑嘉平月岁不尽日”正好是牛年除夕,即1974年1月22日,又提到“开岁百福”,除夕夜的这份新年厚礼,足见两人交往之密切。而《泼彩山水图》是张大千定居台北后,以81岁高龄为王渤生夫妇祝寿的作品,画题“写颂渤生吾兄、慰君仁嫂六十双庆”,可知张大千晚年仍然十分珍视与王渤生的忘年之谊。
张大千山水作品中,许多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巨作。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藏张大千1968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以四川起笔,绘都江堰铁索桥,乃溯长江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奔流入海,构图宏大而气脉流贯,全图浑然天成。1981年7月至1983年1月创作的《庐山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张大千晚年绘就的巨幅作品,创作期间,张大千曾因心脏病发作而送医急救,甚为惊险。此画气势磅礴,水墨淋漓,辉映交融。这两幅作品都充分再现了中国河山之壮美,也表达了张大千钟情于祖国山水的特殊情感。
《巫峡清秋图》也是一幅表现长江的作品,泼墨、泼彩技法在纸上随机生发,漫然自流,山川自有一种生命张力,奇峰突兀,层峦叠嶂,尽现峡江曲折、云雾升腾的奇伟景象。画上题诗用好友谢玉岑诗句:“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以缅怀旧友,怀念故乡,更是对同胞王渤生“同流美国西加州”之谊的见证和纪念。
张大千的泼彩泼墨画法无疑是继往开来的。对于人们猜测他的泼墨受西方现实主义影响的观点,他予以否认,并且强调是“脱胎于中国的古法”再加以变化。回顾自己变革创新的艺术之路,张大千阐释道:“我近年的画,因为目力的关系,在表现上似乎是变了,但并不是我发明了什么新画法,也是古人用过的画法,只是后来大家都不用了,我再用出来而已。”
此次展览还以“展览史”的独特视角,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张大千在海外举办展览的历程和成就。这些珍贵的文献和图录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张大千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采和魅力。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堪称“师古”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其晚年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展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巨大潜力。他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文化传承树立了典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浙江美术馆二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