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稽古振今——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杭启幕

        作者:俞越 施涵予 2025-02-22 10:41:11 来源:美术报

            (1/5)黄宾虹 栖霞岭晓望图 71.5×39.5cm 中国画 1953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5)陆俨少 毛泽东庐山诗意图 137.5×69.5cm 中国画 1964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3/5)周乐 温暖如故 170×112cm 2019年

            (4/5)祝铮鸣 独乐 115×198cm 绢本设色 2022年

            (5/5)刘进安 混沌 259×247cm 纸本水墨 2021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临摹,是“师古人”的重要路径。中国画之“临摹”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以古为师”的创造性学习。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许江在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开幕式上表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的传统曾经浩若沧海,这让今天要达到广大颇难。见过巫山烟云,他处的烟气都称不上烟云。传统的根基让我们变得自信,变得博大。”

          2月18日,“稽古振今——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本届展览以“稽古振今”为主题,聚焦“师古人”的核心命题,既延续了历届对中国画本体的深度追问,亦开启了一条更宏阔的古今对话之路。展览以古鉴今、以今承古,旨在通过笔墨叩问中国画的当代意义与未来可能。

          展览分为两部分:“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主体展)”特邀全国40位艺术家,展出210余件作品,代表了今天师传统、师经典的高度;“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平行展)”汇集了全国17所高等艺术院校师生的临摹作品,充分体现了今天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强大阵容。

          许江宣布展览开幕,并与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中国美协副主席、福建省美协主席王来文,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中国美协副主席、河北省美协主席祁海峰,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贾广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浙江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伟刚,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赵晓刚一同为展览启幕。

          开幕式上,许江,王平,余旭红,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参展艺术家代表、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先后发言。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盛天晔主持开幕式。

          自2011年首届“意之大者”启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以中国画传统形制为脉络,探索其当代生命力。每届展览分别以写意、长卷、册页、中堂、屏风、雅集、山水等主题和视角展现了当代中国画的丰富内涵与多元可能。


          传承于临摹 创新于科技

          正如石涛所言:“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临摹的价值在于通过反复研习经典,掌握笔墨语言的内在规律,进而为创新奠定基础。正是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使得中国画在千年的传承中始终保持生生之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相锋告诉记者,他本次参展的作品主要是近十年来的临摹写生,尤其是从写生里汲取一些当今中国画的形式语言问题:“我们在现在的西方绘画语言系统之外,更加要去理解和重构中国画在宋元时期的观物方式、笔墨技法范式等。这一整套思维方式,其实在现在我们的创作语系里逐渐模糊、分离,所以这也是我在创作和教学里最为重视的一个点。”

          在展览中,我们还看到了一幅题为《AI东坡觅乡愁》的作品。画面中,苏东坡宽松的衣袍下是机械的脖颈与手臂,东坡思故乡而不能归,于是“发功”将手中的筇杖激活成一枝翠竹的惊梦时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力介绍道,“机器人苏东坡的脸是符号不能动,可以改的是他的衣服没有遮挡的部分。我在赵孟頫《苏东坡像》画作的基础上,为其装上了机械脖子、机械手脚以及头上的驱动中枢。这样改下来,机械部分的布局也更匀称和合理。”主角既定,郑力便将东坡设置在自己的强项“园林”场景之中。屏风既是园林的室内布局的重要形式,又能描绘出多重关联的主题,于是中间主屏画上了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从其故乡的地标“亭子”望向远处的青绿山水,与屏风画中的故乡水墨山水形成镜像。屏风左折下的孤舟意指苏东坡“身如不系之舟”的坎坷命运。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罗玉鑫在此次展出的作品《红云》中,画了一群色彩炽烈的火烈鸟,效仿古人运用朱砂、勾勒线条的技法,结合新的造型、新的构成方式,并且去除背景,让画面更加纯粹。“我认为越单纯越能触动人心。希望通过这样的表达,与观者形成共鸣,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于自然保护的观念。”

          临摹是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方式,但临摹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临摹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临摹的升华。正如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家在临摹中汲取传统养分,进而通过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实现创新。这种“以古为师,以今为用”的创作路径,使得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画的临摹传统不仅是技法传承的基石,更是推动艺术创新的隐性动力。在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中,临摹与创新的互动关系贯穿千年画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演进逻辑。


          汲前人能量 启未来创造

          从人物画的形神再造、山水画的笔墨实验到花鸟画的意趣升华,临摹始终是中国画创新的“隐性基因”。它不仅是技法的传承工具,更是艺术史演进的“解码器”——通过临摹,画家在历史长河中与古人对话,在程式与自由、形似与神似、传统与当代的张力中,不断激活中国画的生命力。临摹与创新的共生关系,正是中国画千年不衰的核心密码。

          盛天晔在展览前言这样阐释“三师”——师古人、师造化、师本心,从古人中浸淫,去造化中淘漉,最后落定本心,感通、融合和发生,天人交集,三阶递进。古人是时间,是“世”;造化是空间,曰“界”;本心是四方上下往古来今宇宙经纬中的“人”——从甲骨文的裂纹到量子比特的跃迁,三界六合,四海八荒,那个天覆地载血肉著身千载不变的碳基的人。

          吴洪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21世纪的今天,绘画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用毛笔、用宣纸的创作逻辑,包括固有的绵延千年的思维,在今天还有什么样的价值与意义?它延伸到未来还有什么新的可能性?甚至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思考,对于当下世界的艺术发展是不是还能有所裨益?这都是我们这个展览所要思考的问题。

          “而‘稽古振今’正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个回应,我们借用了130年前谭嗣同对于当年的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提出的一个态度,他希望通过‘稽古’,也就是说从古人、前人那里汲取能量来振奋今天,面向未来。”

          余旭红认为:“在全球化对话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语境下,稽古振今的当代意义更显迫切。通过对传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国画能够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发出独特的声音,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自新之道。”

          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始终以“回眸世纪发展之路,创新国画学术话语,重建当代文化联系,再造东方艺术高峰”为使命。本届“稽古振今”既是对前七届的总结升华,亦是对未来的前瞻宣言——中国画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载体,更在固本培元中生生不息,于时代浪潮中再放新声。

          据悉,展览持续至3月18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7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