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当代艺术网
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首页
新闻
展览
名家
评论
观点
欣赏
知识
专题
中国当代艺术网
>
美术史论
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罗筠筠 我认为,要把握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学术特点,必须要弄清三方面的问题,即: 1、现代美学研究与古典美学研究(或现代美学学科与我们所讨论的古代美学)的本质不同; 2.中国现代美学各发展阶段学术特点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的关系。 3、西方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一、中国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的本质不同 1、中国现代美学是美学第一次作为一门从哲学、文学及艺术理论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或者说一种自觉的理论在中国出现。在中国古代史上,尽管有丰富的美学思想,但美学始终没有成为一个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规律的独立学科,而是从属于哲学及文艺理论,即使是象王夫之、叶燮这样的具有了相当...
[详细+]
2010/01/22 15:20:25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致力于中国现代美学建设的后实践美学
张 弘 尽管后实践美学未必像有人夸大的已成为中国当代的流行话语,它向实践美学提出的挑战却无论如何是世纪之交美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这标志着我们的美学建设又获得了新的动力,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当然,以统一的流派或一致性的纲领来要求后实践美学是缺乏现实感的。所谓后实践美学,只不过代表着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对一度占据中国美学主导地位的实践美学进行实事求是的反思。二者之间由此导致的分歧,和后实践美学内部在反思基础上产生的各种见解,都还需要学理层面的进一步探讨和检视。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任何方面的对后实践美学的质疑,如同对实践美学的批评,理应继续受到欢迎。然而,读罢彭富春同志《"后实践美学"质疑》一文(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以下简称"彭文"),却不由...
[详细+]
2010/01/22 15:19:40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
蔡锺翔 陈良运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美学史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
[详细+]
2010/01/22 15:19:19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美学二论
美之于世界人生,如春风化雨,不着痕迹。但若具体论某事物之美学意义,个人觉得应该从该事物对于他事物的影响、作用,他事物对本事物的反应、反作用等来论。而哲学、文学作为描述、表达事物的一种方式,既为事物的载体,又可映射事物之美学意义。因此,这里小论诗歌、哲学之美学意义二种,姑且为二论。 一·《诗经》起兴手法之美学意义 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其在文学及文学史上的价值前人之述备矣,勿须多论。这里我们想试图找到的,是《诗经》的创作手法之一起兴—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义。 所谓“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详细言之,“兴”即是诗人先见一种景物,触动了他心中潜伏的本来的心事或者思想感情,所...
[详细+]
2010/01/22 15:19:0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清代文论视界中的艺术理性
黄南珊 从理论本体建构的视角来看,理性与非理性及其两者关系是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从现代文艺理论建设现状来看,关于艺术理性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甚至存在着盲点。清理和借鉴我国古典文论关于艺术理性话语建构的理论资源,对于当今我们对艺术理性的系统研究和克服文学创作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清代文论家对艺术理性的概念内涵作了明确的理论阐释。从审美领域的艺术理性概念来看,清代陶自悦在为元代郝经《陵川集》所作序说:“理性得之江汉赵复,法度得之遗山元好问。”陶自悦是从思想内容与形式规范两方面来概括郝经的作品,这里“理性”与“法度”(艺术形式规范)相对,在特定意义上指儒学经术理...
[详细+]
2010/01/22 15:17:40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陈望衡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就是在这样一种宇宙观的指导下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尽管伦理与审美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但又是和谐的、统一的。由于中国哲学基本上是伦理学,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受伦理学的影响,因此伦理与审美的统一是以伦理为核心的。下面我们从“天人关系”、“善美关系”、“理情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它们的统一。 一、天人关系论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中国的伦理学与中国的美学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只是中国的伦理精神侧重...
[详细+]
2010/01/22 15:17:1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李泽厚美学批判
摘 要:李泽厚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其美学哲学基础的转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本文在李泽厚具体的美学文本,对美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美学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五十年代的反映论美学、六十年代的实践论美学和七八十年代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并就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关键词:李泽厚 美学 三个阶段 , 李泽厚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其美学哲学基础的转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一、五十年代的反映论美学 从55年第一篇美学和文艺方面的文章《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读书札记》到59年末《山水花鸟的美——关于自然美问题的商讨》的发表,在这五年里,李泽厚公开发表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论文共有十篇。有代表性的是《论美感、美和艺术&mdas...
[详细+]
2010/01/22 15:16:37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建构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体系
张正方 [内容提要] 从“客观美学”提出美是客观的,到“实践美学”提出美是人物质实践的产物,再到“后实践美学”主张美无关乎人的物质实践,审美基于人的“生存”或“生命”,所有这些构成了新中国美学50年更替、嬗变的基本历史轨迹或发展线索。而在这一基本历史轨迹或发展线索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则相应地从照搬、套用唯物主义“认识论”,到照搬、套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再到不得已最终丢弃马克思主义,如此情况下,中国当代哪里还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呢? [关键词] 客观美学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
[详细+]
2010/01/22 15:15:59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提升中国传统艺术的阐释深度
叶朗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为“口述的非物质的人文遗产”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些传统艺术是本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深刻,需要我们去研究、发掘、弘扬。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艺术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和理论说明。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这种状况,在5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得到根本的...
[详细+]
2010/01/22 15:15:1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美”字本意小析
余笑予 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对美的渴望与追求。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族,乃至不同的阶级,甚至是不同的性别、不同个体的人,对美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首次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介绍给中国,从而拉开了中国近代美学研究的序幕。在本文中,我想就借以寻求汉字“美”的本意,来探求在中国古代“美”的最初内涵。 在近代发现甲骨文以前,篆书一直是人们心中古代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 “美”是篆书“美”的写法,由篆书“美”字的写法,我们可以看出“美”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羊”(羊)而下面是&ld...
[详细+]
2010/01/22 15:14:4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上一页
1
...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美术史论
/导航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艺术家
陈寅
安士东
王立杰
李建华
李波
段渊古
田亚洲
李富贵
孙旭
李雪山
王昉
党天才
李水泳
李金秋
彭追云
段春晓
李雷
李进
吕士荣
张建新
张丽平
庞银时
姚惟
朱启彭
杨玉文
王同义
王亚平
周燕弟
谢晓刚
钟延
孟丽
袁峰
李达
韩方
杜中良
李玉凤
王海鲲
王世森
阙长山
王传银
刘红选
艺术视频
中国美术家网艺术家推荐-韩志冰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2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1
寇月朋紫砂壶制作
艺术玩家-寇月朋
梦归香格里拉-寇月朋
寇月朋清静世界艺术巡演-宜兴大觉寺美术馆
艺术知识
理论
史论
技法
访谈
趣闻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联盟站点: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中文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DANGDAIYISHU.COM
,
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