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当代艺术网
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首页
新闻
展览
名家
评论
观点
欣赏
知识
专题
中国当代艺术网
>
美术史论
世界美术史
概论 ---幻觉的发展和绘画的表现 在整个世界中,无论是雕刻、素描或油画的描述都是获得视觉艺术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即在大自然中眼睛所看到的由五彩缤纷的色块所组成的独立的物体。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窟中我们获悉人类最早的绘画作品勾勒的动物线条与大地或天空都毫无关系,即与视觉的直观无关,而与某种精神世界相联系的。如后来出现的复合重叠动物群和再后来有明确形象的,并结合着结构图案创造的画面也是如此。甚至某些非常复杂精致的二度空间艺术形式中的形象都属于这范围,画面一般被具体化了,不再是含糊不清的背景了,但是在西方人观念中这并不是背景。在古埃及画面经常覆盖着象形文字,在中国是刻写铭文。加上色彩来点缀图象,勾勒线条和区分它们的各部分。 色彩被作为绘画的表现形式,而不用线条勾勒轮廓,在欧洲是16世纪才开始的。在西方,绘...
[详细+]
2010/01/22 17:19:4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评石鲁的“山水”历史画和“笔墨”历史画
1949年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画创作被放置到了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中,以革命题材为主的历史画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齐白石、黄宾虹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大师已经无力再去作出什么更改,但中青年艺术家却是必须要改变的。在那一段漫长的岁月中,中国画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艺术,它的绘画美学已经有了惊人的变化。 但仍然有不少能够真正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历史画创作,其中石鲁的《转战陕北》和《东渡》尤为重要。它们不仅叙事恢弘、撼人心魄,更重要的是突破简单教条,以传统绘画精髓为时代创作的根本,进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历史画新样式。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我们不禁会思索: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如此辉煌的历史画巅峰,它对我们现在历史画创作又有何积极的借鉴意义? 1959年...
[详细+]
2010/01/22 17:19:2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绘画对西方的影响-刘国松
在文化交流中,中国对西方有什么影响?在国内,我们大家都看得非常清楚,西方对我们的影响非常之大,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我们的美术院校或是美术系都有西画的课程,而且比例很大,而在西方的美术院校或是美术系根本没有中国画的课程。 七十年代中期,我在美国教书的时候,他们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叫我用中国的毛笔来教素描,这是因为我的关系,不是特别地把中国画作为他们的课程。中国的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可以看得见的,而且比较重要。我们把世界上的文化共同体分析一下,欧美是耶稣教的文化背景,在中东及中亚是伊斯兰文化背景,在东亚是我们的儒家文化背景,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来说,耶稣教的文化共同体和伊斯兰教的文化共同体都是一神教,都有很大的排它性,耶稣教和伊斯兰教曾经打过百年的战争,在中国乃至于东亚,则没有为宗教打仗的...
[详细+]
2010/01/22 17:19:0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现代笔墨大师李苦禅-姚有多
1999年,是李苦禅先生诞辰100周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观老师的纪念展览。走进展厅,重读老师的作品,使我有一种全新的感受,特别是老师精绝的用笔用墨,能给人一种震撼力。展厅中无论是巨构大作,还是小幅作品,画面上都充溢着雄强的精神、逼人的气势和浑厚的张力,其中内在蕴含的精神因素更是丰富。我站在老师的代表作《劲节图》及《盛夏图》面前,久久不肯离去,越看越受感动。竹子是花鸟画家画得最多的基本题材,文人画家没有不画竹的。但是,从来没有任何画家的竹有《劲节图》那样恢宏的气魄和强劲的力度,以及透过竹子给观者情感上的震动。过去,每一次读老师的作品,都有新的体会,学到新的东西,而这一次的体会是前所未有的。过去我以为早就读懂了老师的画,其实不然。过去的懂,还停留在表面,这一次才真正感到读懂了一点,看出了一点门道,那就是...
[详细+]
2010/01/22 17:18:4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试论唐代佛教寺院壁画的历史分期
王光照 唐代是中国壁画艺术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佛寺壁画是其极为发达的一个类型。从形式上看,唐代佛寺壁画可大分为二:其一为绘于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寺院壁画,一般说来,它的作品主要分布于寺院之殿、堂、廊、庑及山门等壁上;其二为绘于具有印度、西域地区特点的石窟寺壁上,由于建筑样式的差异,它的作品主要分布于窟之四壁及窟顶上。在唐代佛寺壁画研究上,以敦煌壁画为中心的石窟寺壁画研究,前人耕耘甚多,成果亦颇富,但于唐代佛教寺院壁画,即绘制于中国传统建筑之上的寺院壁画则少有系统而专门的研究。本文于此,试结合唐王朝三百年历史的大背景,从其创作技巧之演进及风格变迁的角度,述论其大致的历史分期。 一、初唐近百年的平缓发展期 从武德元年(618)到开元元年(713)的初唐近百年,是唐王...
[详细+]
2010/01/22 17:12:2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台湾当代女性艺术家创作风格分析
陆蓉之 日据时代台湾的女性,受到日本式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双重约束,认为女性应该培养服从,坚忍、谦逊、温婉等美德,凡事以男性的意旨唯命是从。因此战前出生的台湾女性艺术家,谨守教诲、少有开创,导致她们的作品普遍缺乏艺术风格的变化,一般倾向于清秀柔丽的唯美风格,或多数为闲暇消遣的游戏之作。 一直到80年代初期,吕秀莲、施寄青、李元贞等女性主义运动者,她们将女权的探讨附庸于民主政治议题内,在社会运动层面极力争取被重视的空间。早期的妇女运动虽然为女性日后从政奠下开疆辟土的基础,但是对大多数家庭主妇而言,女性运动并未产生全面或具体的影响。 战后出生的台湾女性,承受中日双方面传统的约束力量不可能立即消失,但是接受西方文化影响,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近10年...
[详细+]
2010/01/22 17:11:38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建立解构与重构间的平衡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 卡西尔在题为《作为哲学问题的哲学概念》的就职演讲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理性绝非一种纯然的当下存在,它并不是一种现实的东西,而是一种恒常不断的现实着,它不是一种给予之物,而是一项任务”。卡西尔的本意是要求在哲学探究的继往开来的发展中用功能性的理性思想取代黑格尔体系中的实体性的理性思想。在我看来,这种观念不仅适合于理性思考活动,也适合于一般人文科学理论的传授活动。譬如美学基本原理的传授。我的意思是说,解构理论体系又重构理论体系,解构理论抽象性又重构理论逻辑性的这种理论知识传授活动,正如卡西尔所言,是恒常不断的现实着,是一项任务。而寻求解构与重构间的平衡来恰如其分地传达或介绍美学基本原理,使得理论传授这种心智的劳作从本质上成为一种功能性的活动。 ...
[详细+]
2010/01/22 17:11:2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海派书画家的经济形态和从艺方式
支撑海派书画崛起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海派书画的崛起和发展,是和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及都市经济相对应的艺术现象,海派书画所具有的勃发的审美创造力和强大的艺术包容性,表现了一种开放的美学意识和先进的艺术理念。然而,以往对于海派书画的研究大都局限在艺术家创作范畴和艺术家个案分析,而作为海派书画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形态却被长期忽略不计了。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不能遗忘的艺术家生存结构,从而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海派书画研究的深入阐释和客观评述。 海派书画是以清末民初为发韧,而这个时期的上海已呈现了开放的势态,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金融的发达、贸易的兴盛等,使上海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城市,正是在这个社会经济的平台上,为来自各地(主要是江浙)的书画家们展示了一片充...
[详细+]
2010/01/22 17:11:07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2O世纪中国山水画精神变革探索
对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评价,有过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些观点形成于不同的时期,可见现实的价值判断和对历史背景的不同认识,都影响到了对山水画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山水画比人物画似乎更能反映时代在艺术家身上留下的烙印,因为很久以来,“山水”代表着传统的品格和精神,即便在1966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强大到足以取代画家独立思想的时候,山水画中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艺术家的梦想,是无数受伤的心灵最后的乌有乡。因此回顾这段历史过程,我们首先采取的办法是:设身处地。 假设这是19OO年的一个黄昏,正是春色无限的好时节,一个画家信步出门抬头,满眼皆是“山水”。然而这“山水”已非昨日之家园,回到家来,冥思苦想,醒时梦中,这现实的真...
[详细+]
2010/01/22 17:10:5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钱松喦的新山水画
《美术》第3期发表了王靖宪的文章,题为《喜看钱松喦的新山水》,文章写道: 最近钱松喦的山水画展在京展出,看过的同志都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展览会。 说钱松喦同志的作品好。第一在于画家利用了山水画的可能,反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像《常熟田》《收割水稻》《榕谷歌声》《三峡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等等,都是如荼如锦的图画,表现出伟大祖国山川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 说钱松喦同志的作品好,还在于这些美好的景色是用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来歌颂来描绘的。很多抒情小品,如《清昼小憩》《南国早春》《七星岩天柱峰》等等,都不是拿旧文人的感情、趣味、爱好去赞赏,而是抱有热爱社会主义时代的感情去描绘,抒发了新的健康的感情。 ...
[详细+]
2010/01/22 17:10:37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上一页
1
...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美术史论
/导航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艺术家
陈寅
安士东
王立杰
李建华
李波
段渊古
田亚洲
李富贵
孙旭
李雪山
王昉
党天才
李水泳
李金秋
彭追云
段春晓
李雷
李进
吕士荣
张建新
张丽平
庞银时
姚惟
朱启彭
杨玉文
王同义
王亚平
周燕弟
谢晓刚
钟延
孟丽
袁峰
李达
韩方
杜中良
李玉凤
王海鲲
王世森
阙长山
王传银
刘红选
艺术视频
中国美术家网艺术家推荐-韩志冰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2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1
寇月朋紫砂壶制作
艺术玩家-寇月朋
梦归香格里拉-寇月朋
寇月朋清静世界艺术巡演-宜兴大觉寺美术馆
艺术知识
理论
史论
技法
访谈
趣闻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联盟站点: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中文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DANGDAIYISHU.COM
,
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