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侯和平大草之道—混沌笔墨凝千姿

        作者:admin2018-09-05 12:15:03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书法最具性情表述的就是草书,尤其是大草,其澎湃的精神内核、浪漫的情怀气质、鼓荡的线条盘曲、苍茫的生动气韵,犹如黄河之出壶口,状如万马奔腾,势如巨龙跃水,波澜翻滚,惊涛如怒,连绵不绝,姿态万千,变幻无穷,就像《孙子兵法》中所讲:“不竭如江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微信图片_20180905104743.jpg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能得大草之势者,首先是胆略超于常人,见识明于殊途,然后知笔法、得体势,方可入张旭之门、怀素之庭。纵观侯和平先生的大草,可以说在跌宕、灵动方面颇具体会,运笔的爽朗、气息的酣畅,透过先生的线条,其中弥漫出的个人气质与美感,非常吻合先生几十年军路生涯铸造的笔墨内涵、人文性情。尤其是在他酒至半酣、墨色微醺,“恍兮惚兮”四个字就变成他创作的灵感源泉,成为他笔墨千姿的天地,这个天地,既是技法,也是阶梯,更是哲思。


          微信图片_20180905104748.jpg


          从八千多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符号,到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到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陶符,到逐步完善的甲骨文开始,这些有据可查的文字演变组成了独立于世界的东方美学标准,而刑徒砖带来的草书雏形,到章草、今草、大草的不断延伸,直接把中国书法线条演变成为对《道德经》中朴素美学的标准实践。纵观古今草书大家,均在摩挲过秦砖汉瓦、唐楷宋书、元字明文清北碑之后,纷纷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为源点,建立从大众欣赏到自“我”境界的美学标准。这个“我”就是通俗审美之上的个性追求,是与众不同的新世界。


          微信图片_20180905104751.jpg


          草书线条是性情体现的一个极致,是可赏、可游、可玩,但不好把控的情感艺术,一根线中见阴阳、见枯润、见起伏,这才是笔墨的技法千姿,一根线中见审美、见性情、见气质,这才是笔墨千姿的境界千姿。再加上创作者生活的体验、社会的经历、文化的修养、性格的完善,这种笔墨丝绦从字里行间流出,不但蕴含的“圣人皆孩之”的童心萌趣,还有融草入篆、隶的变化无穷尽,有虚实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前后相随的对比和谐,有笔墨不是笔墨、形象不是形象、物象不是物象的写意玄妙。每一笔、每一画,既是顺其自然而出的笔性流露,也是“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的技法回归。


          微信图片_20180905104754.jpg


          恍兮惚兮,大道无形。草书用线条解读的是一段人生、是一个社会、是一个境界,尤其在当代,随着书法实用功能的减弱,随着表现语言的丰富,侯和平先生开始深刻的理解“道”在书画艺术中的哲学高度。在工作室,侯先生边给大家示范大草的书写时,边写边讲自己的心得。他认为艺术大道与天地大道一样,已经自然存在宇宙间,天地大道就像气,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好琢磨,然而通过寒暑人能感知。艺术大道也是已经存在于艺术家的笔下,落墨之前,观者不知其形,落墨之后,书者必能传其意。


          微信图片_20180905104757.jpg


          他说,越是大草,越要静下心来,酒后的“恍兮惚兮”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书写的静气则是对舍得、放下的理解,作品与做人一样,处事需要舍得,作品更需要取舍,有了这个领悟,在书写经典的时候超然物外,充分体现“静为燥君”的大草之道。此言与《石涛画语录》中对"笔墨"的见解略同:笔与墨会,是为絪缊,絪缊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絪缊之分,作辟混沌乎,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 文图/冯长海、梁飞龙


          1513647824792065174.jpg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1.100(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