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吴冠中先生与十个问题

          在中国,还没有一个艺术家象吴冠中先生一样,能把自己的艺术观点、创作心路、审美品格及生命感悟叙述的不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富于学术上的精准与文采上的到位。他的这种特质,常使后评者感到一种画蛇添足的尴尬。为避免这种窘境,在此暂不过多评论先生的作品与文章,只想提出由吴冠中先生的存在与成功,激发出中国当今许多令人思考的文化问题,我想,这也许是吴冠中先生的“意义”之一。


            一、 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真正有知识的不多,有胆量的更少,象吴先生这样仗义执言,实话实说的人,凤毛麟角,他的这种“勇敢”是性格使然,还是品格所致?这种勇敢与无畏倒底是在捍卫什么?


            二、 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美盲要比文盲多”“培养慧眼比煅炼巧手重要”,这些一针见血的观点,对于一个低俗的文化时代和一个精神指向不明的人群,有哪些启示性的意义?


            三、 吴冠中之路是一条历经坎坷的成功之路,世界上任何一条艺术上的成功之路,都是不可重复不可复制之路,那么,“路”的现实意义何在?


            四、 他在多篇文章中提到:黄山松的奇异多姿是风吹雨打的结果,是“生命的挣扎”,他又说“苦瓜只能结在苦藤上”,他还说:他只能“横站”,到晚年他甚至伤感地讲:“我负丹青,丹青负我”。这一切言论,无不指向一个问题:即: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在“文化环境”中有没有优良中差劣之分?对于当前,存在不存在“文化环境”的环保问题?


            五、 一个能真正提出具有文化意义问题的画家,应该说了不得,一个能提出问题,又能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画家,应该说不得了。吴冠中先生即机敏地提出了问题,又勇敢地解决了问题,他还有那些没有来的及解决的问题?


            六、 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现象”,说明在我国三、四十年代,存在着一个与主流艺术教育不同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什么?对今天的教学有什么启发?


            七、 吴冠中向体制问题发起挑战,完全基于他认为“艺术是野生的”“拒绝眷养”“反对依附”的思想。他的挑战在现实面前不了了之甚至说“失败了”。然而它让我们继续思考:一个长期没有大师产生的地方,一定会 看到一个产生大师极为吝啬的体制。


            八、 吴冠中先生拿出四年之久的生命时光,不惜患了严重的失眠症,以致内心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用一场假画官司,为艺术家同时也为一切造假者,探清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在中国没有一家权威机构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判定一件艺术品的真伪,没有一家拍卖行需要承担标的物真伪的法律责任,没有一家法院能够百分之百地执行法律的判决。这简直就是一个造假者的极乐世界,然而它就是今天如火如荼的中国艺术市场的基盘。


            九、 中共党员、政协常委、美协顾问这些政治面貌与社会身份,与吴先生独立自由的艺术家性格是如何统一的?


            十、 吴先生去逝后,有人提出他是不是“大师”的话题,这让我联想到国际上任何一位“大师”的出现,与其说是艺术家个人奋斗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国家文化战略行为的实施。今后要想成为文化强国的中国,在这方面做好准备了吗?


            以上十个问题,并没有把吴冠中先生完全“展开”,然而我们可以因他的思考再思考,因他的发问再追问,因他的实践再实践。随着吴冠中等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离去,我们深感他们“留下了许多”也“带走了许多”。留下了许多从来没有的,带走了今后很难再有的。


            2010年8月2日


            王怀庆
      Processed in 0.105(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