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情痴青花 ——李俊访谈

        作者:核实中..2009-12-18 11:16:39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日前,李俊书画印作品展分别在广州、佛山展出。走进展厅,眼前尽是精美的书法、国画和篆刻作品,摆在书画作品之间的十来个青花瓷器,更是一下跃进了我们的视野—— 瓷洁如玉,回青生辉;旋之无尽,蓝烟塞目。这些青花瓷器,正是出自李俊之手,李俊何许人也?
          50来岁的李俊,久居潮州,国家工艺美术师 ,他更愿意社会称他是位自由艺术家。 说起李俊,了解他的人有人说他是个才情人物,诗、书、画、印皆通,尤以青花瓷艺最为难得;也有人以为他是个“怪人”,不入世;他与现任太太的情感之路,更是成为某些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李俊与青花瓷、与现任太太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前不久我们摄制组走近了李俊,揭开一段尘封的故事……

          记:李老师,您好。在这次在广州的个展上,我们看到很多你的书法国画和篆刻作品。但是,让我眼前一亮的,还是那几个放在角落里的青花瓷。
          李:这次展览,主要是,叫书画印展。所以展出的主要是书画印这些作品, 青花瓷是作为点缀。其实,青花瓷,去年我在文理一堂就摆过一次纯粹的青花瓷展览。
          记: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青花瓷的?
          李:说的遥远一点,就是从小就有这个情结,我们家吃饭的时候,那个青花瓷碗,每人端着饭碗吃饭的时候就看着那个饭碗上面的图案,有的图案好抽象,觉得很不理解,很奥妙,很追想的那种牵引,然后一直,有些东西到现在一直没有解读出来,它那个是什么东西?但觉得那个很妙,这份情结,到现在一直都很怀念。所以,感觉青花来讲,就是说,从骨子里面就跟它有这份缘分。

          李俊生于潮州长于潮州。潮州享有中国瓷都的美誉,这里的民窑青花,自元朝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年轻的李俊选择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为了一名瓷艺的学员。
           
          记:刚开始,是怎么学的,怎么进入这个行业的?
          李: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念美术系,设计专业的。
          记者:那您当时为什么选择了这个陶瓷学校,是因为喜欢青花,所以去学瓷吗?
          李:我更多的是因为喜欢艺术,因为我念的是美术系,我一直对美术比较亲缘的这种感觉,所以后来渐渐在陶瓷学院,看的青花也多了,陶瓷也多了,慢慢地对这种瓷器的感觉感情深了。
          记者:就是说这种感情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您一开始,不是说要成为一个瓷艺家,而是说我想要学习一些美术上的东西,制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李:我从小有个理想,就是一直想比较个性地生活,也觉得美术是比较自我的事情,所以到学院念书的时候,虽然读的是陶瓷学院,但我对陶瓷课不是很重视。
          记:为什么?
          李:因为我,怎么说,从小我爸就说,不要当一个匠人。
          记:就是觉得,做陶瓷个匠人的事情?

          李:啊,对!对!对!不要太匠气,所以我就想当个艺术家吧,一直在朝这个情结去努力
          记:看不起瓷器
          李:对,不大看得起瓷器。但是,当我熟悉瓷器以后,我倒是觉得它本来就是艺术。

          李俊从年轻时就不愿意当个瓷匠、画匠,一心要成为一位艺术家,这与家庭的濡染不无关系:李俊的爷爷是民国时期韩山师专的校长,爸爸是重点中学的教师,小时的李俊就有条件开始学描红和白描。
          吴(李俊学生):说起李老师的话,是在78年就认识了 。当时李老师才20岁,我10岁,我读初一时他就当我的班主任了。他不但教我们语文还教我们音乐。
          记:他还会音乐啊?吴:他歌唱的挺好的,也会弹古琴,棋也下的很好,琴棋书画(均会),是一个才子。别的班主任每个礼拜上班委会这个课,都是讲思想品德教育这些,但李老师是利用这个时间教我们写书法,他下棋也很厉害,十几岁就拿到当时汕头专区的少年象棋赛的冠军。
          周国城:我选中李俊到我们画院搞这个展览,就是因为李俊老师在书法绘画篆刻这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应该说在书画印这三个方面能做得这么好,是一个很难得的,也是一个给我们学习的一个机会。

          美术评论家杨小彦这样评价李俊:先器物瓷艺,再印章,次书画。然而,在李俊自己看来,却未必如此。 

          记:那在书画、篆刻,还有青花中,你最喜欢的,或者最擅长的是哪一种
          李: 要我做这个比较,其实我自己觉得我什么都不擅长,什么都喜欢,投入的也都差不多。我经常是这样的,写写字,这样子一个时段又画画,画画一个时段以后又篆刻,这样子轮流地更换内容形式,有时候觉得给自己一个新鲜感。所以说喜欢的(程度),我都喜欢,都各有各的游戏趣味在里边。
          记:游戏的意思是说?
          李:我说的游戏,就是说你对材料的驾驭能力,瓷器跟国画、书法、篆刻都一样,只是材料不同。材料不同,它的表达手段,它的自身语言就不一样。其实搞艺术,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它讲的还是材料学的问题,你对这个材料怎么去游戏,怎么去玩,把它玩到极点,玩出它的味道,这就是艺术的价值。
          记:我刚发现你说瓷器,你用的不是“做”这个词,而是用“玩”,玩瓷器?
          李:其实“做”,跟“玩”,是两回事。比方说“做”,是一般工作吧,“玩”瓷器呢,是一个在创意过程中。我讲的玩,或者说“游戏”,就说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记:更多的是注重一种乐趣。
          李:就是,你是在创作,创作呢,就有你的自我,有你的个性,有你的的思考,有您的感觉,在里边。那么这个作品出来以后,觉得挺舒畅的,挺开朗,挺开心的等等。所以,完成了你自己想说的话,那这个过程就会感觉知足。这是在做一个游戏,而不只是在工作,是工作过程中的一个升华。比方说,瓷器一端上,要给它赋彩的时候,我在思考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这时候,我这个思想已经在跟它对话,然后把我的想法体现在瓷器上。比如说像瓷器它丰富的造型,它有大有小等等,很多的形态,而且这些形态你在上边赋予它的图案,这个图案跟瓷器要配合,比如说这个器形是肥大的,硕大的,你这个图案要怎样配合它的性格,这样子就很创意,这样子我玩起来就觉得原来这么好玩。

          “游戏”也好,“玩”也好,对李俊来说,都是一种自由驰骋。也是李俊对艺术、对青花的痴迷和陶醉之情……潮州盛夏的下午,人坐着不动都觉得酷热难耐。李俊摆弄着面前的陶瓷胚,似乎对酷暑的高温毫无感觉,稍作思索,便提笔蘸墨,在瓷胚上勾勒起来。只见他鼓气凝神, 旁若无人,笔起笔落, 一气呵成。片刻之间,瓷胚上跃然而现姿态素雅的兰花,而他对身上雨点般滴落的汗水却混然不觉。整个过程中,他的专注和投入,唯有一个痴字才足以形容。

          如果说,李俊的“痴”,在艺术上体现为专注的投入,那在他的性格上,则表现为一个“怪”字。
          记:有些人评价李老师的时候会用一个怪字
          吴(李俊学生):怪?我觉得这个可以理解,在跟人相处的时候,他不太懂得社会的人情世故,讲明白一点,就是这个社会操作,利益,他不懂这些东西。他就是一心投入到艺术里面去,为人直率,不隐瞒观点,和一些很熟的艺术家在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争得脸红脖子粗,看起来好像要吵,架要打架,但是李老师从没放在心上,他就像个小孩一样。但在现代艺术界里面有些事犯忌了,所以有时候人家也感觉得浑身长着刺……
          记:其实李老师他自己也有意识到这些问题?
          吴:现在开始有意识到了,出来就要意识到!你走出潮州就必须知道这些问题,但是,我们觉得李老师的可爱之处正在这个地方,如果他没这个个性我们觉得就不好了,很多艺术家在接触李老师之后,真正了解李老师之后,就会喜欢他,觉得这是最可爱的地方。
          记:您觉得您自己的性格怎么样?评价一下自己?
          李:如果要讲性格,以性格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说,比较肯定,和比较大胆,还有比较干净。
          记:比较肯定,怎么理解?
          李:肯定就是说,不含糊,就是,该水墨淋漓就水墨淋漓,该精致就精致,是吧?该痛快就得痛快。

          毫不含糊,该痛快就得痛快,虽然有些人接受不了他这种棱角分明的性格,但这一点,却成就了他的艺术个性。所谓“痴”,不也是一种执着与率真吗?痴,成就了李俊在青花上的造诣,也成就了他与现任太太令人感慨的情缘。为了这份相见恨晚的爱情,他不顾世俗的冷眼与非议,与同样遭遇过婚姻挫折的太太走到了一起,执着地追求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记:觉得您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那您在对待自己的感情上,是不是也有这么一种心态
          李: 是的,我这个人一向做事情都是这样的,只要认明一个道理就勇于去实践。青花瓷也好,感情也好,都是一样的。

          记:当时你们会不会承受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
          李:那是肯定的。但是已经是一个过程,人生的一个过程,怎么说,我这样回答意思就是,我很大胆,就是对我任何一种游戏,做任何一种事情,我只要认真地去做过,是什么样的一个效果,当然我希望它是一个好的效果,但是过程已经过去。

          记:所以那个时候,你想的只是说,我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个感情?
          李:对对,对对。
          记:哪怕外界有很多压力,哪怕打破了旧的一些传统?
          李:其实,像这种东西,就是看各有各人的理解,你讲到人家的议论,其实是很自然的,理解不一样,不同,体验也不一样。 记:所以您听到有人对您的一些评论也好,甚至是非议也好,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李:我只知道我该不该这样做,因为是我自己要面对的事情,要落实到我自己身上,所以我要面临这个抉择?
          记者:就是您一直靠着这样一种信念?
          李:对,就是信念,还是自信,也淡了。
          记:相信自己的选择就对了? 
          李:对,就是有没有必要,该不该做。

          自信与坚持,使李俊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淡定地走来。随着他迈出潮州,在广州、佛山等地举办展览,他的青花瓷,也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了反响。

          记:我们听说上次展出的青花瓷作品全都销售一空了,那这次您的作品标价也都不低,八千、一万、一万二,有的也很?
          李:都出去了
          记:都卖出去了?

          李:连书画印也都出去了。
          记:那可能有人会觉得青花瓷作品它为什么会卖这么贵,就是一个瓷器而已!
          李:其实不贵,我说的不贵是,简单地说,我玩过的瓷器,做过的瓷器,投入的精神,整个过程,能不能做得好,我现在是不是做得好,且不用说,但是偶然会有几个像样的,可以作为展厅里展示,或者买卖这样卖出去,也只是偶然而已。我讲的偶然最简单地说,比如说我做一百个瓷器,有时候收成里却只有三十个。
          李:是因为在炼制的过程中损耗的,还是说,您自己要求的问题?
          李:都有。烧成过程中的不理想,或者是成胚,拉胚过程中的毛病,还有就是自己制作过程中不理想的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我就只能当作次品扔掉砸掉。
          记:您会把作品给砸掉?
          李:那是坏的东西,你干吗要留着?
          记:不心疼吗?
          李:心疼。是啊,很心疼!耗费了那么多时间,投入了那么多精神,然后因为等等问题做了一件次品,这个挣扎,心疼还是心疼,但只有这样子。
          
          这就是李俊。只要是他认为对的、应该做的事情,就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余地。不管是在对艺术的追求上,在为人处事上,还是在感情上,李俊的痴,以执着,坚持的方式表现出来,淋漓尽致。

          来源:文化珠江

      Processed in 0.142(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