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千般姿態壯筆墨,一樣求索大胸懷(作者:张法)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1:43:2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千般姿態壯筆墨,一樣求索大胸懷

          ——觀李敦興書法

          張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審美文化研究所,所長

          韓國書法家李敦興先生的兩本書法集,《法古創新,獨造世界:鶴亭李敦興書藝術》(2003)和《鶴亭李敦興書藝術四十年展》(2005),真是讓人感慨良多。

          多樣書體,一體多姿,
          書法是東亞特有的藝術形式,最能代表東亞人的獨特性。觀李敦興先生書法,猶如進入了一座東亞式的園林,曲徑通幽,景色多樣,令人應接不暇。有中文有韓文。中文書法,就字體講,有篆、隸、楷、行;就篇幅講,有的字多而言長,如“般若心經”、“證道歌”……,呈闊大氣象。有的字少而句警,五字,四字,三字,二字,如,天地有正氣、拈花微笑、曲則全、古拙……字少而意長;有適中的詩體,八句、六句、四句不等,觀書讀詩,詩意洋溢;有一幅幅的對聯,如“雲飛月走天不動,浪打船搖道未移”,如“白是幽雲碧是山,一身無事寄清閒,”書法中有意蘊,意蘊由書法呈出。在不同的字體的篇幅中,顯出了不同而多樣的風格和境界。
          本來,書之體,篆、隸、楷、行、草,就有由體的不同而來的韻味,篆書之古意,隸書之厚純,楷書之雅正,行書之個性,草書之狂放。而李敦興的書法,其令人感歎之處,不僅在於把各體的特色,作了具有個人性的表現,更在於,對每一體,他都作了更加深入更加豐富探索,力圖把每一體的特性給予更為廣博、深厚、細微的多樣發揮,仿佛要讓人感,每一書體的內涵是多麼的深不可測,每一書體的變化可怎樣豐富多姿。你看——
          同時篆體,“易”這一幅,寫得形象而古;“岩穴三冬”這幅,既古又細,既雅且麗;“法古創新”四個字,古味足又錯落有致;“氣和神逸”,四種體態,讓人恍然進入了遠古的儀式,感受到古代儀式中的內心的律動。
          同是隸書,“過興龍溪有感”,“同心草”都可謂雅麗,但前者稍細窈,後者稍腴秀;隸書“高峰”則有拙意,平平常常卻令人回味,隸書“箴言15章”帶有古意,古而正,隸書“雲飛浪打”也帶古意,但有搖曳之姿。隸書“光州義名”一筆筆,一字字,一行行,既拙而雅,既麗而誠,行行之間;字字之間,嚴整方正,顯肅穆之氣;筆筆之間,點畫之中,頓錯中有誠,長短中有情,枯濕中有心。
          楷書是李敦興先生寫得較少的,但就是在寫得少的楷少中,也顯出了其求變化求豐富的追求。你看“高峰先生神道碑”,正正堂堂,很有風骨,再看“般若心經”則正雅中有了自然之意,隨和之趣。
          行書是最容易明白地表現個性,也是兩本書法集中寫得皆多的書體。在這裏,李敦興先生的行書可以致分為兩類,一是寫詩和對聯,二是寫格言警句,前者寫得極為流麗,達到了男女老少內行外行都要稱好的境界。後者則有多種類,需要仔細分析。讓我們且先看寫得漂亮的行書。李敦興先生的行書之所以寫得流麗漂亮,除了用筆運墨的高超技巧外,還在於他對全篇佈局的精到安排。同是流麗漂亮,也顯得多姿多彩。其多樣性面貌,同樣是除了用筆運墨的高超技巧外,也在於對全篇佈局的精心安排,比如,其謀篇的特點之一,在全部字中,出現兩字相連,三字、四字、五字相連。要幾字相連才好,怎麼出現,多少頻率,其不同的組合就構成了行書作品的不同風貌。“登神仙樓”全詩二十八字,兩字相連的有六處十二字,二十六字不連,其節奏構成了整個書法的風貌。“乍雨乍晴”全詩五十六字,十四處二字連(其中題記三處),兩處三字連,一處四字連。二十四字不聯,其節奏構成另一種韻味。“孤蓬”全詩五十六字,八處兩字連,一處三字連(畫棟高),一處四字連(已雕新歲),一處五字連(霄漢悉中老),其行筆節奏構成另一種面貌。一幅書法非得其中有字連相嗎,不一定。“樂天歌”全歌二十七字,除重複的字以兩點省略外,全為一字一位,無一字相連,但整詩顯出字不連而意相連,所謂“筆斷意連”,非常流麗,顯出另一種風貌。如何連字,讓連字構成一種獨特的節奏和風貌,只是李敦興先生的“法寶”之一,只要你去細看,還可以發現他具有的其他創作法寶。對本文來說,重要的,是從中透出了李敦興先生追求多樣性和獨創性的一顆心。理解了這顆心,就可以理解何以他的行書寫名言警句時顯出了更多的風情。有的大氣渾厚,如“鳶飛魚躍”,有的古拙率意,如“方圓相生”,有的刻意求美,如“識心見性”……

          爭奇創境,窮力追新


          看著李敦興先生這些多姿多彩的書法,不禁使我想起了唯美的六朝:“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又想起了天才的盛唐:“欲上青天攬明月”,“語不驚人死不休”。李敦興先生的書法追新,至少有兩個亮點較為突出,一是篆隸上,二是在結構上。他寫了較多的篆體隸體,篆體顯出古,隸體通向拙。書家寫隸,多重正、雅、古、麗的一面,而李敦興先生的隸書,除了注重正、雅、古、麗,也很重“拙”,“樂知天命”有率拙之趣,“自勝最賢“有雅拙之味,“枯藤、老樹、昏鴉”在隸書中雜以篆體,拙而有古意。在這一幅中,特別突出了李敦興先生對篆體的興趣。篆在漢字中最接近于象形的古體,天然地具有了蒼茫古意。而篆體到了李敦興先生的手中,得到了一種百態並放的盛景。“宋益智書”,是雅正規矩的類型,“無心染著”,則有了拙意澀味,“惟情”顯現了在造型、筆劃、濃淡上的考究,“心曠神逸”則端莊而流麗……對於一個已經掌握了技藝的書法家來說,寫篆體容易,但要讓篆書呈出超越篆書的千姿百態來,不容易,當李敦興先生把篆書寫得如此多姿多彩,意味著篆書已在他的心靈中佔有了相當的地位。也許正因為如此,篆書之意滲透在他以隸書和行書寫的書法作品之中,從而使這些作品也有古意在其中流動。也正是這一點,使他的書法充滿了變化,暗藏著巨大的玄機,讓我們要時時地面臨著意外和驚喜。
          李敦興書法時時給人的意外和驚喜,也從其作品的結構造型上一再地顯示出來。“獨超物外”,隸書中帶篆意,顯出古拙,四個字放得方正,但“外”字的結體獨特:左邊“夕”高,右邊“蔔”的一點很長,一種獨特性呈現出來。“行易知難”中,“知”字小而“行”字窄,一種獨特的味道流出。具有古意的“方圓相生”一幅,佈局上四個大字與一組小字,四個大字是不整齊的,但大字與小字相呼應,就整齊了。形成一種大與小,齊與不齊之間的一種虛實相生,圓轉相成的辯證關係。“行不由徑”,中間“不由”二字合為一體,讓人感到結構上的新意。隸書“心過水影”中,水作篆形,放在高端,讓人感到新意。篆書“日月無私照,把日字加上光芒,日月二字形成直觀上的象形字,與無私照三字的篆體形成對照,讓人感到新意。“血淚”“血”為隸體,“淚”為行書,一隸一行,是一種對照,血字一撇寫成一點,與淚字三點一道構成四點,讓人有一種淚的直觀想像。以上的例子,透出了在李敦興先生書心中,窮力追新,是他一個巨大的書寫動力和創作情結。也許理解了這一點,可以理解李敦興先生書法何以這樣豐富地呈現為多樣書體和一體多姿。

          三,書法之後,書人之心


          書法是東亞文化的一種獨特的載體,從行、楷、隸、篆全面地進入書法,意味著全面地進入東亞文化。從另方面講,只有全面地理解了東亞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東亞的書法。當李敦興先生把東亞的書法全面地藝術地多彩地呈現出來之時,一種東亞的知識體系、思維理路、體物方式、感受程式,已經在他胸懷之中了。因此,他在不經意地創造書法作品的時候,流淌出來的是東亞的思想。他書法的多樣書體和一體多姿是與他思想的廣采博取兼收並蓄相關聯的。這樣當我們欣賞他的書法的時候,同時也在欣賞一種東方的思想。在他的書法中,我們看到了如下的格言:
          儒家方面,有:鳶飛魚躍;易;思無邪;天地有正氣;氣和神逸;樂知天命,“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家方面,有:和神養素;穀神不死;有若無;實若虛;和光同塵;曲則全;鶴舞雲端……
          佛家方面,有:拈花微笑;內外無佛;來去皆空;圓同太虛;自性清靜;五蘊皆空;一切為心造;心造自得;離迷即覺;心無染著;應無所住生其心……
          士人意識方面,有:讀聖賢書;慎獨;清廉;以廉為訓;積德前程遠,存仁後地寬;為天下得人難……
          在日常意識方面,有:遠禍召福;行易知難;誠慮宏深;善斷大事……
          由上可見,李敦興先生的胸中東亞思想的豐富性與其手上書法藝術的多樣性,有一種極有意思的同構。在這一意義上,理解李敦興先生的心靈與理解李敦興先生的書法是一樣重要的。

          四,藝術聖境,上下求索


          李敦興先生思想的豐富性與手中書法的多樣性,是他多少年來艱苦求索的結果,同樣也是他不倦創新的體現。在這一意義,我們觀他的書法,猶如看他的生平:他經過無數的努力,攀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其所達到的境界,已經蔚為大國。但從他從書法中呈現的風格的多樣性和創造的刻意性上,可感到,他並不滿足於已有的驕傲,仍然帶著一種東亞人特有的倔強,為更高的境界而奮力,甚至是為之拼搏。
          在李敦興先生為藝術的化境而進行的上下求索和努力拼搏中,因其藝術樣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會引出很多重要話題。我們知道,能引出重要話題,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家的偉大性的體現。比如,在寫各種字體的時候,先生精神世界如何在寫字的落筆過程和一個個字的出現過程中得到一種無形的滋潤,一個豐富的心靈在其中得以無形的長成;不但在寫各種中文字體中,更在既寫中文又寫韓文中,一顆東亞的獨特心靈就在這樣一種獨特的東亞藝術中得以塑形。在某種意義上,李敦興先生的一幅幅書法,呈現了一種東亞精神的藝術體現。而這一東亞精神的體現,又是由一種獨特的個性呈現出來的,一看李敦興先生的書法,無論是行是草是楷是隸,你都會知道,這是鶴亭李敦興的書法,
          而今,李敦興仍像古往今來的很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為了書法藝術的聖境,還在自己開創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著,刻苦努力著,從他的書法中,我感到,一條古人所說的境界,人與書俱老,正在向他開啟……最後,不妨以李敦興先生反復多次寫過的《同心草》作為本文的結束:

          花開不同賞,
          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
          花開花落時。

          在這段詩裏,我感到了一種與天地相感應的獨特的藝術心靈從中透出。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07(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