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王小松:风化为卷

        作者:核实中..2025-09-08 09:04:47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3)瞬时永恒Eternal Moment200×175cm2025综合材料

            (2/3)在场与残缺 Presence and Fragment149×120cm2025综合材料

            (3/3)Ω 40×25cm2025综合材料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王小松:风化为卷
            展览时间:2025/09/12~2025/10/18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B1画廊展厅-(翡翠画廊)
            主办单位:翡翠画廊
            参展艺术家:王小松

          当色彩挣脱画布的束缚,开始呼吸、沉淀、龟裂甚至随风飘散,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当青、黄、赤、白、黑这古老的矿物五色,不再是文化的象征,而化为触手可及的物质证据,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审视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形式何以能超越视觉,成为容纳时间与感知的复合系统?王小松以“风化为卷”为名,邀请我们进入一个创作与消解并行的现场。在这里,每一寸褶皱都记录着时间的压力,每一片剥落的色粉都诉说着存在的痕迹。我们看到的,究竟是艺术的完成,还是它永恒未竟的生命过程?

          1983年,王小松考入中央工美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书籍装帧系学习,1990年到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系学习,东西方高等学府的专业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尤其在他大学求学期间,正逢85美术新潮兴起,那是中国艺术界思想活跃的时代,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西方的各种艺术思潮涌入中国,传统艺术意识受到冲击。

          在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激荡中,王小松一直保持着对艺术敏感的感知力与对文化思潮的深度思考;而在对社会人生充满了情怀的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文化建树也深具责任感。

          在本次展览中,王小松以“风化”为喻,将尘埃坠落、层面褶皱、色彩龟裂与水迹滴蚀转化为可被阅读的历史微痕。通过运用传统五色矿物(青、黄、赤、白、黑),他将色彩从文化象征还原为具象的物质证据,使之承载情感与意志的显形。

          王小松长期致力于“多维度绘画”的探索,将绘画从平面延伸至一个融合材料、空间、时间与感知的复合系统。在本次展览中,作品从“显形”逐渐过渡为“残章”,色粉与肌理随湿度变化自然剥落,形成如风化般的物质印迹。这些脱落的色粒被有意收集并转化为展陈的一部分,它们既是时间的物证,也是叙事的延续,共同构建出一个介于艺术现场与考古发掘之间的诗意场域,引导观众沉浸于图像与物质之间的深层对话之中。

          本次展览将作品视为持续演化的生命过程,而非静止的终点。王小松借助物质的嬗变,呈现时间在图像中的呼吸、沉淀与重生,引领观众一同探索图像、时间、物质与意志之间深刻而微妙的关系。

          “一只盲目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动,它没有注意到自己爬过的轨迹其实是弯曲的,而我很幸运地注意到了。”

          这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也是王小松在艺术创作时,常常提起的一句话。

          多维度绘画是探讨弯曲空间中的绘画形式与变量。多维度绘画是研究绘画可视与非可视中的可触性与可塑性。它既是真实空间的现象表现,也是对传统绘画如何再构的思索。对于作为艺术家的王小松而言,或许探索架上架下之间的空隙也正是他的艺术乌托邦。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Processed in 0.137(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