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德化窑的生产工具和烧造方法

        作者:核实中..2010-01-12 10:41:1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关于德化窑的生产工具,
          我们这里要谈的是与烧窑有关系的工具,
          即窑内生产工具或窑具。
          至于窑外作坊的生产工具就不谈。


          现按早期青釉器、青白釉器、白釉器和青花器几种产品所使用的窑具和烧造方法分别加以介绍。


          解放后,
          经过多次对德化窑进行调查和发掘,
          对于德化窑的生产工具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但也还不很全面,
          只能就已有看到的或采集到的作个初步的记述。


          匣钵是烧窑的一种重要工具,
          它是用粗泥制成,
          一般质量好,
          火度高的可用多次,
          差的只用一、二次,
          最多3次。
          德化窑器物种类较多,
          故所使用匣钵种类也多。
          除使用匣钵外,
          早期也使用支圈、垫柱和盘状窑具等。


          一、早期青白釉器和青釉器

          德化早期烧造的青白釉器和青釉器所采用的烧窑工具有:支圈、匣钵、垫托、托盘、垫柱、垫圈、垫饼和圆筒形垫具等几种。
          这一时期以碗坪仑窑址发掘时所出土的窑具为代表。


          碗坪仑烧造青白釉器窑具,
          共出土117件。


          垫托:5件。
          直径8厘米,
          高7.8厘米。
          粗砂陶,
          作两托盘间的支撑物。


          托盘:4件。
          口径28.5厘米,
          高8厘米。
          微残,
          粗砂陶。
          盘周有5-8个粉盒排列痕迹。
          与垫托组合为粉合托烧窑具。


          垫柱:2件。
          直径8.1-9厘米。
          高13厘米。


          匣钵:2件。
          口径14厘米,
          底径5厘米,
          高7.7厘米。


          支圈:73件。
          可分为两式:

          Ⅰ式:11件。
          白瓷胎。
          直径9.5-16.8厘米,
          高2-2.7厘米。
          为深腹钵对口烧之间隔器。


          Ⅱ式:9件。
          均残。
          直径19.2-19.5厘米,
          高2.7-4.2厘米。


          垫圈:53件。
          有大、中、小3种,
          直径分别为9.8厘米、7厘米、3.8厘米。
          白瓷胎,
          作大口盘或碗的支烧器。


          垫饼:11件。
          直径8.2-12.5厘米,
          厚1.6厘米。
          白瓷胎或黄砂胎。


          此外,
          还出土一些窑外生产工具。


          碗坪仑烧造青釉器窑具,
          共出士27件。


          垫圈:共10件,
          可分为3式:

          Ⅰ式:2件。
          直径20.7厘米。
          此器直于Ⅰ式匣钵之上,
          为芒口碗复烧窑具。


          Ⅱ式:1件。
          直径约8.4厘米,
          厚1.2厘米。


          Ⅲ式:7件,
          残。
          迭于Ⅰ式支圈之上,
          与Ⅱ式匣钵组合为芒口碗复烧窑具。


          垫瓶:4件。
          直径10.5厘米、厚1.8厘米。
          白瓷胎。


          垫柱:3件。
          直径0.8厘米、高9.2厘米。
          作荷口瓶支烧窑具。


          匣钵:共7件。
          可分为3式;

          Ⅰ式:5件。
          口径21.3厘米、底径11.7厘米、高8.4厘米。
          为垫底钵。


          Ⅱ式:1件,
          残。
          直径15.3厘米、残高14.4厘米。
          为垫底钵。
          器表有青褐色或青黄色釉泪,
          并有轮旋纹,
          底有刀削痕迹。


          Ⅲ式:1件,
          残。
          灰瓷胎。


          筒形垫具:2件。
          直径14.8厘米、高20.4厘米。
          外壁釉泡隆起并有一层厚约0.1-0.2厘米的青绿色“釉泪”,
          顶侧有数片青釉和酱釉瓷片粘结。
          白瓷胎。
          (见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碗坪仑窑址发捌简报》)

          至于烧造方法:如罐类器是采用垫饼的正烧法。
          碗类器有两种烧法:一种是碗内有割底,
          采用叠烧正烧方法;另一种较大型的碗类,
          则是采用加垫圈的支烧法。
          采用这种烧法的碗,
          一般在器内底部均留有垫圈支烧痕迹。
          碟类器和盘类器也是采用这种烧法。


          瓶类的烧法,
          是将瓷坯直接放置在托座上烧的。
          在窑址现场上出土很多瓶底部与托座顶部粘着的遗物。
          盒类器的烧法,
          是将盘状置于托座上,
          然后把盒坯安放在盘状钵的周围,
          一般是放置6-8个盒坯。
          又在盘状钵上加一垫托,
          其上再放置一盘状钵,
          再在钵的上面放置匣坯,
          如此依次叠装,
          这便是盒类器的装烧法。
          此种烧法,
          实属初次发现,
          颇为特别。


          除上述烧法外,
          还有采用套烧的方法,
          即在大型的钵类器或碗类器内套烧小型的器物。
          一般有套烧一、二件,
          或二、三件,
          也有一些器物是采用对口烧的,
          中间套一支圈,
          为屈斗宫洗类器烧法不同。
          由此可见,
          德化早期各类物烧造所采用的窑具种类颇多。
          烧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
          不同釉色的青瓷与黑瓷同窑一次套烧成功,
          也反映了当时烧造技术的一斑。
          这与闽北一些窑址青瓷与黑瓷同窑套烧是一样的。



          二、青白釉器:



          青白釉器的烧窑工具,
          以屈斗宫窑址发掘出土的窑具为代表,
          现分别叙述于下:
          这里出土样式较多的窑具,
          其中有盛烧各类瓷器的匣钵、支圈(或叫圈形钵)和各种承托瓷坯的托座,
          三足垫饼和垫圈等。
          还发现一些匣钵垫。


          匣钵垫,
          或称垫脚钵和底垫,
          是放置在窑室的底部,
          作为承托和支撑各类匣钵的垫底钵。
          其形状是平沿,
          斜腹,
          平底而稍内凹。
          大型直径22-24厘米,
          中型17-18厘米,
          小型12-13厘米。
          粗泥轮制,
          钵体粗大厚重。


          匣钵:发现数量很多,
          可分为3种类型。


          第一类:平底钵:一般口径17.2厘米,
          高3.6厘米。
          形状为平沿,
          直壁,
          平底,
          内底心挖一圆圈。
          这类匣钵,
          钵体宽矮,
          用粗泥制成。
          它是装烧浅形器,
          如洗、盘、碟、盒等器物。


          第二类:凸底钵:这种钵也可分为3种类型。
          大型一般口径17-17.5厘米,
          高7-8厘米;中型一般口径15.8厘米,
          高6.8厘米,
          小型一般口径13厘米,
          高7厘米。
          平沿,
          直壁,
          凸底,
          如“铜钟”形。
          有的底部略呈方形,
          有的略呈圆形,
          有的内底心凸起一炉钉。
          此类匣钵用作烧高足杯。
          在装烧时还附加一套圈,
          免使底都与匣钵垫碰撞。


          第三类:环底钵:这类匣钵也可分为下列3类。


          大型环底钵:一般口径22-2 6厘米,
          高8.5-11.5厘米。
          平沿,
          直壁,
          大环底,
          内底心凸起一圆圈。
          钵体宽大,
          粗泥轮制。
          环底刻有“大宛床”三字,
          意即大型匣钵。
          此类匣钵用作烧墩子式碗或大型碗类。


          中型环底钵:一般口径16.5-22厘米,
          高4.6-8.4厘米。
          平沿,
          直壁,
          环底,
          小环底或环底稍平。
          钵体宽矮。
          有的内底凸起一圆圈或挖一圆孔,
          或凸起一炉钉。
          为粗泥制,
          是装烧折腰弦纹碗、直道纹洗、盘、碗、盒、杯(指小盅杯)用的画钵。


          小型环底钵:一般口径11.4-11.7厘米,
          高5-5.7厘米。
          平沿,
          直壁,
          小环底。
          钵体矮小,
          属小型环底钵。
          粗泥轮制。
          应是烧小型器物用的匣钵。


          匣钵盖:一般盖径18-2 4厘米,
          高3.4-5厘米。
          直口或敛口,
          平顶或圆顶,
          有的盖顶已凸起一圆圈。
          有的盒钵盖顶部还刻写有“丁未年”字样。


          支圈:或称圈形钵,
          大型的直径21厘米,
          高6厘米;中型的直径15厘米,
          高28厘米;小型的直径11.7厘米,
          高2.4厘米,
          直壁,
          顶端斜平,
          内呈弧形,
          有的呈锯齿状。
          粗泥轮制。
          为复烧芒口碗的支烧窑具。
          此类支圈窑具出土数量很多,
          满山遍野皆是,
          几乎堆积成山。


          托座:现场发现的大部分标本都是完整,
          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
          大型座径8-9.3厘米,
          高14-17厘米,
          中型座径6.5-8厘米,
          高8.7-10厘米;小型座径6.7-7.7厘米,
          高6.8-8.1厘米。
          圆形,
          平顶,
          中部束腰,
          底内凹,
          中空直通座顶。
          粗泥制成,
          厚重。
          为托烧莲瓣碗或冼形器的对口烧窑具。


          垫饼:大部分都很完整。
          为承托器物的垫具,
          有下列几种形式:

          第一类:直径10-21厘米,
          厚7-21厘米。
          圆形,
          中部凸起,
          饼面平坦,
          边沿略斜或稍凸起。
          粗泥制成。
          属大型垫饼,
          应是放置支圈用的垫底饼。


          第二类:一般直径6.5-13。
          7厘米,
          底径8.5-11.8厘米,
          厚1.8-4.9厘米。
          圆形,
          平顶,
          饼身厚重。
          粗泥制成。


          第三类:大的直径8.9厘米,
          中的7.1厘米,
          小的5.3厘米。
          圆形或扁圆形。
          用粗泥或瓷土制成。


          第四类:一般直径9-11.5厘米,
          厚3.3-5厘米。
          圆形直壁,
          顶部内凹或稍内凹。
          粗泥制成。


          三足垫饼:发现数量很多,
          又都系完整。
          大的直径5.4厘米,
          高1.4厘米;中的直径4.3厘米,
          高1.2厘米,
          小的直径2.8厘米,
          高0.6厘米。
          圆形,
          平顶,
          底部附有三足,
          瓷土制成。
          是承托器物的垫具。
          这类垫饼底下凸刻有“巨面天”“玉”、 “¢”等字样或符号。


          垫圈:发现数量很多,
          地面上俯拾皆是。
          一般圆径14.4-5.5厘米,
          厚7-12厘米。
          圆形,
          扁圆形或椭圆形。
          用细泥土或瓷土捏成,
          有手捏和粘合痕迹。


          从上述发现的窑具看,
          并结合窑具与器物粘连情况观察分析,
          使我们初步了解当时的装烧方法。
          有的器物,
          如墩子式碗是采用正烧的。
          其烧造方法是,
          先将大型环底匣钵放置于匣钵垫上,
          然后在匣钵内装入瓷坯。
          其上又放置一匣钵,
          匝钵内又再装入一瓷坯,
          这样一个一个依次装叠,
          一直叠至窑顶。
          瓷坯与匣钵中间再加一垫饼或垫圈,
          使瓷坯匣钵与保持一定的距离,
          避免烧窑时器物粘连,
          产生废品。
          盘、碟、盒的烧法也一样,
          同是采用正烧的方法,
          只是所使用的匣钵种类不同而已。

          至于盘、碟和一些浅形器,
          是采用钵体宽矮的平底钵或小环底钵。
          折腰弦纹碗亦是采用正烧方法,
          使用环底钵。
          高足怀则用凸底钵,
          钵的下部附加一套圈,
          这类钵的内底心有凸起的炉灯,
          以保持足部放置平稳,
          增加器物的稳定性,
          保持平衡,
          避免震动时向左右倾倒。


          直道纹洗的烧造是采用匣钵复叠法,
          钵口朝下,
          其下扣一套圈,
          其上复置一匣钵,
          然后把瓷坯倒复装入,
          如此依次叠装,
          1个匣钵倒放1件瓷坯。
          装烧这次器物的也是环底钵,
          至于莲瓣纹碗,
          烧窑时不采用匣钵,
          而是将碗正放于托座上,
          其上再复扣一瓷碗坯,
          这样依次仰复装置,
          是为对口烧。
          其他一些浅形器,
          也是采用这种烧法。


          支圈是一种复烧窑具,
          窑址堆积层大量散布和堆积着这种窑具,
          在窑基内也有发现。
          采用这种支圈窑具烧造的瓷器,
          口沿无釉(即涩边),
          是为芒口碗。
          其烧法是将未经焙烧过的支圈,
          放置于耐火泥饼(垫饼)上,
          然后再把瓷坯复置于支圈上,
          如此依次叠烧,
          这便是芒口碗的复烧方法。
          从发现的芒口碗与支圈粘连的请况看,
          支圈与器物的大小是一致的。
          支圈与芒口碗的大量出土,
          说明这里广泛采用复烧方法。


          如上所述,
          这里的青白釉器(或包括部分白釉器)在烧窑时所采用的匣钵,
          其型制和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也可以说使用的窑具颇为丰富与齐全。
          根据不同器物的制型特点,
          使用不同的窑具,
          采用不同的烧造方法,
          以保证器物的烧造质量,
          这说明当时烧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再由于此时鸡笼窑类型窑炉的出现,
          这对于瓷器的烧造质量也就更有保证了。


          当时对各类器物装烧窑位的排列也顿注意和研究。
          从窑基残存的匣钵和托座的排列看,
          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匣钵(一般装烧较大型的器物),
          都是排列或放置在窑室的前中部,
          因为窑室前段火力强温度高,
          比较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
          至于托座则放置在窑室的后部,
          因所装烧的一般属小件器物,
          不需太高的温度和太强的火力。
          这样注意和合理使用窑位,
          也是烧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当然,
          这里也应指出的,
          排在窑室后部的器物,
          可能是由于烧窑的气氛不够,
          也就出现不少未烧熟(即生烧)的器物。


          关于德化窑使用支圈复烧窑具年代问题,
          是值得特别注意和重视的。
          如盖德碗坪仑窑、碗洋坑窑、家春岭窑、后窑、福山西墓丘窑、碗窑、湖枫林窑等一些早期窑址都是使用这种窑具的。
          此类支圈窑具的采用在江西景德镇是在北宋的中后期。
          至于德化窑什么时候使用这种支圈窑具?结合这些窑址出土器物造型特点釉色和装饰作风看,
          当是晚于景德镇,
          在南宋当已出现和广泛使用,
          或许还有较早的可能。


          三、白釉器:

          元明以后,
          德化白釉器的生产,
          从遗址现场遗物和采集到的标本看,
          其烧窑工具仍是采用各类匣钵烧造器物的。
          而垫烧工具有垫圈和支钉两种,
          但大多数是用支钉的。
          在发现的多数器物底部或圈足都留有3-5的支钉或支钉痕迹。
          这说明当时器物的烧法,
          是普遍采用支烧即正烧方法的。
          如碗、杯、碟、灯等器物都是采用这种烧造方法的。


          至于白釉器是否采用其他别种烧造方法呢?这是可能的,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


          四、青花器:

          青花瓷器的烧造方法,
          从调查采集到的标本看,
          一般是采用正烧法和对口烧法两种。
          碗、盘、炉等器物,
          是叠装在匣钵里烧,
          一般是一钵装一器,
          在瓷坯与匣钵中间再加一垫饼。
          至于,
          小型杯类器或盏类器,
          则是采用对口烧的,
          在窑址现场发现此类标本不少。
          采用这类烧法的器物其口部是涩口的。

      Processed in 0.080(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