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恢弘的古外销瓷窑址——屈斗宫窑

        作者:核实中..2010-01-12 10:22:45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在距德化县城约1公里的东部城郊,
          浔中镇宝美村的破寨山西南坡上,
          有一条象卧伏在山上的巨龙,
          雄伟壮观的古瓷窑址。
          这就是1961年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窑。



          这座1976年由省、地、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组成“福建省德化屈斗宫古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队”发掘的宋元时代古瓷窑址。
          范围较大,
          东西宽约300米,
          南北长约150米,
          窑基全长(坡长)57.1米,
          宽1.4至2.95米;共有17间窑室,
          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的生活用具标本,
          特别是大量的外销瓷器的出土,
          对研究德化窑宋元时代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外人民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有着重要的意义,
          並且为填补过去德化元窑的空白,
          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屈斗宫窑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
          从窑基现存构造看,
          窑体宽大,
          火膛狭小,
          呈半圆形,
          火膛与窑床交界处,
          保留有五个通火孔。
          窑室一般呈长方形。
          窑室两边都留有火路沟。
          室与室之间保留着隔墙(或称挡火墙)、隔墙底部设通火孔。
          由残存隔墙观察,
          隔墙系由窑室底部砌叠至窑顶部。
          隔墙的设置,
          其作用由原来火力流通时的平焰而改成倒焰,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变化,
          通火孔的设置,
          也有利于火焰的流向,
          这与火路的设置作用是相同的。
          窑室底部斜平,
          有分间(或室),
          但不分级,
          上铺石英细砂,
          然后在上面放置匣钵垫成或托座。



          这座窑床共残存14个窑门,
          其中11个开在东边,
          只有3个开在西边。
          窑门大多数开在一边,
          可能与作场出入通道有关,
          便于装窑和出窑,
          同时利于保持窑温,
          节省燃料,
          这是窑炉结构和烧造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
          窑身两壁外附有护墙,
          俗称“窑乳”,
          一般建在两个窑门的中间,
          起着保护窑壁的作用。
          窑顶全部坍塌,
          但从窑室内出土的楔形砖看,
          估计原来窑顶可能是拱形。



          从这座窑床出土的现状和结构看,
          窑身宽大、火膛狭小、窑室斜平,
          不分阶级,
          有隔墙通火孔和火路沟,
          门开单边,
          它是我国古代南方(也是德化地区)窑炉结构和类型的一项新发展、新收获,
          它既不同于龙窑,
          也不同于阶级窑,
          而是属于由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鸡笼窑”。



          过去有关记载,
          对德化窑炉发展只提龙窑和阶级窑,
          並认为自明代以来,
          德化的阶级窑最为有名,
          肯定它是串窑的始祖,
          但从龙窑发展到阶级窑中间如何发展没有解决,
          屈斗宫宋元时代鸡笼窑类型窑炉的发现,
          填补了德化窑发展中的空白,
          说明了德化窑早期的窑炉是龙窑,
          而后发展为鸡笼窑,
          再发展为阶级窑,
          这是代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类型,
          所以屈斗宫窑的发现,
          对于研究宋元以来德化窑炉的结构、类型发展史,
          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印制铜锣盘、小盘、直道纹洗、莲瓣纹碗、缠枝花纹洗和军持的印模,
          制坯(修坯)用的转盘,
          有敲开匣钵的铁窑刀,
          有作为承托各类匣钵的匣钵垫,
          有装烧各种器物的匣钵(其中有平底钵、凸底钵、圈底钵)和匣钵盖,
          有复烧芒口碗的支圈,
          有莲瓣碗和洗形器对口烧的托座,
          有放置支圈用的垫底饼,
          还有垫圈。
          在出土的6790多件日用瓷中,
          就造型来说,
          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余种,
          而每种又各有不同形状的变化,
          多样别致。
          瓷器的釉色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
          有的洁净莹润,
          光泽强,
          纹饰从釉色反映出来,
          显得非常美丽。
          第二种是白釉,
          有的洁白无疵,
          滋润莹净。
          此外,
          或灰或黄,
          或深或浅等不同色调,
          都是在焙烧过程中未烧成熟和生烧所造成的败色。
          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
          纹饰有弦纹、卷草纹、篮纹、云纹、直道纹、篾纹、钱纹、凤纹、莲瓣纹和人物,
          还有莲花、梅花、葵花、菊花、牡丹等各种花卉,
          丰富多采,
          特别是盒盖上的图案花纹更是千变万化,
          有的在图案花卉中还夹有“福”、“寿”、 “卐”、 “般”、 “金玉”、 “金玉满堂”、“寿山福海”、 “长寿新船”等吉祥文字,
          这些花纹和文字,
          都是模印阳文,
          线条比较流畅,
          反映了当时制瓷匠师们的高超艺术水平。



          根据屈斗宫窑基内出土的器物和堆积层中的器物排比进行分析。
          发现有大量存在着具有宋代鲜明特征的覆烧方法的支圈(窑具)与芒口碗和宋代风格的造型特征与影青釉色上看,
          窑址生产的上限应是南宋时代;另外从出土的大量具有元代作风和特点的产品如墩仔或碗、高足杯、直道纹洗、粉盒、军持、壶、瓶、折腰弦纹洗和两件直道纹洗的底部刻划着长袍、袖手戴冠、冠后似有缨、面部无胡须等具有明显蒙古人特征的头像和三足垫饼上有阴印的元代的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
          其窑址废弃年限应在元代。
          所以屈斗宫窑应是南宋至元代初期的遗留。



          值得重视的是在屈斗宫窑中出土了大量外销的瓷器,
          其中如军持、盒、小瓶、飞凤碗、执壶、弦纹洗、高足杯、瓷壶等等器物分别在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好几个国家都有发现,
          说明是畅销国际市场的重要商品,
          特别是有的器物上面阳印有“长寿新船”的文字,
          可以看出当时制瓷工人对外销瓷和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无限寄托,
          祈望外销一帆风顺和中外友好往来长期得到不断发展的象征。
          规模庞大的屈斗宫窑的发现又为宋元时代德化窑外销的旺盛和中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它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光辉的历史见证。



          屈斗宫窑址的发现,
          引起了国内外陶瓷专家、考古工作者和史学界的重视。
          已建窑棚,
          妥加保护。

      Processed in 0.096(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