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方网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均由艺术家本人或其合法继承人提供并认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授权我公司通过中国美术家网发布。涉及版权等事宜请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汲平
    客服电话:18053077877

          《艺术+》杂志访谈

          分享到: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2015-03-10 15:37:17

              虽然现在是湖北美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但你从来没有放弃过绘画,作为80后的青年艺术家,请你先谈一谈与艺术结缘的经历,以及目前的创作状态。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属性吧,这种属性也许决定了做自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说结缘,那就是从“有我”开始的。

              我出生在国家三线建设的保密环境里,那时根本没有什么特长培训班。从幼儿园记事起,时时感觉有一种莫名的冲动让我拿起笔,临摹幼儿画报上的小人儿,趁父母年末打扫家里时在墙上画满我的想象,自己在日记本上编绘连环漫画星球战争等等。

              有趣的是,直到今天这种“冲动感”一直伴随着我。想画就画也成了我目前的创作的状态。在做好编辑工作之后,我会很愉快地拿起笔,也许,当下的思考、一段旋律、某个场景都是我创作的契机。

              有人说,韩方你毕业后一直坚持画画是有梦想的人。但是,梦醒了,我该去哪里呢?在我看来,画画是主观唯心的东西,和努力关系不大,选择表达真实的自己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你的作品中有不少古老的物件和图腾,你也曾多次提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为什么会关注这些其他人极少去关注的事物?

              刚才讲到当下的思考,这是我关注和再造古物的核心动力。我从大学起就在有意而为之的不停看书和各种学习,为了能提高的更多。但这么多年过去,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明白这个世界了。因为存在的虚幻,因为辩证法的颠覆,因为不可知论的诡异,因为哲学宗教的终极独白。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捆绑让永恒变得没有意义。所以借助古老物件和我一个当代人的再造,想描述出这昙花一现的悠远时空里的某种牵畔,表达出人类血脉里形而上学的某种共鸣与慰藉。

              这些纯属个人经验吧,思考的兴趣点所在。我也不关心古物,我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图腾,借助它们关注着自己的内心。

              目前为止,在你临摹和再创造的古老物件中,哪一件的基本元素是你改变最多的,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创作思路。

              改变?应该算纠结最多的吧。在思维里,我常常分不清正与反、本体与现象、自在之物与感觉之物之间的联系。个人认为,或许我们所处的空间并不能看到确实的真相,但我又好奇地睁大了眼睛不住张望。

              迷恋地平线上的倒影,再造物象,借以抒发内心的种种不确定,是我在创作里表述的最多的情结了。

              有人说你的绘画是去观念性的绘画,对于观念性与视觉性你是怎么看的?

              说实话大学起,我强行记住过一些观念渴望作为谈资,但是到现在都忘光了。

              有人说去观念性,也许就是我自认为的回到绘画的本源吧。好像塔米拉岩洞里猿人的第一根线条,在乎感觉。个人以为,绘画有别于文字、音乐、电影等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本体的力量”。 面对观念性与视觉性等等的一切观念,我只想说一句,做你自己,画属于你的画。

              我在画,描摹内心的起伏。

              你看到了,会心一笑,这就足够了。

              除了油画,你还一直坚持画小型插画,并且近两年的风格有所转变,那么插画在你的生活中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这种风格的转变纯粹是因为关注的事物发生了转变,还是体现了你心境上的一种变化。

              举个例子吧,我常叹服李白在将进酒前“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壮丽气魄。也爱遥想他醉后船头手捞明月的虚谬与痴妄。是啊,艺术即情感,即兴也是一种力量。我也经常“爱醉”,也能感受到潜入深蓝、沉醉飘渺的气息。微醺的时候,因为不在画室,就在电脑前即兴画几笔。告诉自己,对不起,我又要醉了。

              从没想过风格的转变这一类东西,也没有什么投稿赚钱的想法。好在这些成就了插画在我生命里的真实性,没有意义,也很有意义。

              绘画常常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你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一种“静”,生活中的你性格是怎样的,除了绘画还有什么喜好?

              性格我实在不好说,曾很想和他们同步,觉得融合在人群中才够安全,但这么多年来我尝试了,还是做不到。

              当下他们在乎的、欢乐的、悲愤的 、哭泣的等等有为我实在提不起兴趣,世界在我眼里是一个整体,并没有太大变化。我在乎一些可能不是问题的问题,常常走在路上也不停地想。大家共同做判断的情绪是谁定义的,世界到底是不是意志的产物?《斐多篇》中灵魂监狱的主人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到底是要道法自然还是十戒?我眼中的红色和他眼中是一样的吗?

              “静”的根源也和那些思考有关,这中间也有情绪的动态或静态。虚室生白,我在等待开窍的那一天。

              听说你在今年会举办几次个人画展,能谈一谈展览的主题吗?

            是的,可能有几场名为《无字天书》的个人画展。展览的主题就是关于“无字天书”这批创作的基本概念。这个系列创作的出发点是源自我近年的一些思考和尝试,算是一次小小的总结吧,侧重点是对存在的质疑和对有为的扬弃。在等待的日子里,仍然喜欢不住地思考,我从最初 “我要出名了吗”的欢快中也逐渐回归到了原本的平静。不应景地来一句《圣经》里我最喜欢的诗句吧,传道书里所罗门王说:“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 。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个爱想问题的人,那现在最想介绍的就是:我会一直在路上,平静且开心地走下去,而每一天,都是崭新并且虚空的……

               

            就让我用平时的文字记录来引发画展的主题吧:

            语言在世界上是造作之物,凭空之态。

            无为无言,安静的世界,存在本是自然之态,被扭曲的舌头舔舐泥泞......

            纷争、谬妄、仇恨、欢笑、爱、怅然、尊重、疑惑......

            从生到死,

            造物的意志,绵延不绝的语言,排山倒海,绵延不绝,

            世界,浸泡在人类的语言中,思考着,行为着,苍老着......

                  

            消失的时候,

            我说过什么?

            我什么也没说,

            我只是老去了......        

                                                                          韩方 2013.1

      Processed in 0.015(s)   2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