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主题先行”严重阻碍学生创作思维

        作者:谭秀江 2017-11-30 00:40:36 来源:美术报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连环画,图画,或者儿童读物,从技术层面分析,它其实在传播环节,跟当代的传媒技术是有对应关系的。我从国外回来之后,在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开了一门课程叫做“图像传媒研究”,前年又新开设了“绘本艺术研究” 课程。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有一些心得。

          传统的绘本通常是以图解的方式进入到一些现行的叙事过程,我们通常把这类绘本看成是一种故事。在这个语境当中,时间线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在我第一次提出“图像叙事”概念时,应该说是涵盖了连环画、绘本等专业教育方面的学科知识,以及该学科发展的可能性。在这种现行叙事过程中,图解变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在人类学视野当中,通常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发蒙启智的读本或画本。在传统当中,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久远的图典,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绘本”,如果把绘本从传统的视觉当中抽取出来,并且在我们的创作当中跳脱出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当代的视觉和传统的语境进行适当的调节,那就变得很重要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操作性”方法。强调的是学生一开始不能够“主题先行”。“主题先行”在我看来是严重阻碍学生创作思维的一个极大的学院派毛病。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很难形成发散的可能性。通常我会要求学生脱离对主题先天性的设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进入到你的直觉,能不能从古代图典当中萃取到对你当下的直觉,进行一个情感情绪想象过程的培养。我通常有一个从母本进入到绘本的过程。在传统的艺术中,包括在现代连环画的传承中,我们能有些什么样的东西?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不可复制、难以置换、无法取代的特质能否梳理出来。这才是在当代技术条件下,不会被现代当代传媒技术取代的东西,也就是真正的绘画性。

          有一个学生在一开始作连环画时有点找不着北,我就让他看传统的作品,进入到一种自然形态,文化形态,艺术形态的分析。在这三大形态分析中,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视觉偏爱。我们通常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是老师给学生设定主题,让学生去发挥,这个时候学生实际上没有任何发挥的可能性。这类作品,我通常就会让他们进入到思维发散过程之后,形成自己的视觉偏爱,然后在他们随手涂鸦时形成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迹象。这个时候还不是一个或一系列封闭性的作品。我发现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当不给他预先设置一个主题时,往往他能够兴致勃勃,很轻松地走下去。在我看来,创作过程如果没有一种愉悦感的话,这是难以为继的事情。版画专业有一个不成文的套路,喜欢做系列。在我们的毕业创作过程当中,通常是作为系列来完成,也就是说像我们说的跟绘本对接的这类方式进行。学生对图典,对传统元素的萃取过程中,有一个不清晰到慢慢清晰的过程,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必须时刻体现出跟传统元素错落的对接关系。在这个发散过程中,他可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风格特质。班级十个人,每一个都不一样。自主地发挥,瞬间性地体验,变得特别重要。

          (作者为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82(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