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侯和平大草之“熟”—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admin2018-04-18 15:27:41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近日观侯和平先生的大草作品,突然对在中国艺术的理论当中的“生”与“熟有了特别的理解,而这两个字却是当代艺术家游走的尺度。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郑板桥的画竹诗作一直是当今艺术家拿来取用,并以此锻造作品生熟的潜在追求。很多从艺者也因此而误判笔墨,尤其是书法家,更是容易在笔墨尚未理解就开始为“生”而生,甚至断章取义,认为破笔狂涂就是“生”,笔墨精良就是“熟”,这就大错特错了,古人遣词造句、著书作文,往往采用代指,中国艺术理论上的生与熟也是如此,熟是艺术家笔墨铸造的必然,生是熟能生巧的升华,也就是说,在艺术家在不断地笔墨精熟中顿悟到了“生”的本意——笔笔出新!



          而对笔墨的精熟永远是必须,因为有高层次的熟,才会在熟之后诞生“因笔软而奇怪生焉”或者“画到生时是熟时”的新境界。这一点在大草书法中尤为重要,艺术家不再是初学者,他们对生熟的理解也不能停留在由生到熟再由熟返生的入门级别,更多的应该是如孔夫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超越,这样的超越恰恰是对艺术生与熟的深刻注脚,艺术要想达到随心所欲的出新,就需要深刻体会“画到生时是熟时”内涵。



          从这个角度来看郑板桥的竹子也好,侯和平先生的大草也好,对他们来讲,生与熟或许本身就是一体化的,在寻找“生”之新意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笔墨的精熟,再由不断升高的精熟中达到从心所欲的稳定新生才是目的。



          侯和平先生新近书法作品也许就是有了这样的思考,在他每天坚持揣摩的张芝、怀素、黄山谷、王铎、傅山的过程中,远历宋之前因为作品传世少,所以需要精摹笔意,近习清前后因为作品多,更能体会书家在寻找新生、新意时如何通过精熟笔墨萃取精华的过程。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有这样的论断:“(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而这一论断上正好从侧面应验了大草之熟的重要性。



          唯其精熟,方有新生;为有新生,方需精熟。眼光在侯和平作品里游走,更能体会他的大草,是在生熟的循环中寻找着一个随心所欲的自我。(文图:冯长海、梁飞龙)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1(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