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2-18 12:13:01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从一位青瓷学徒,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一位普通工人到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徐朝兴这一辈子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如今,他仍在自己亲手创建的朝兴青瓷苑里辛勤地耕耘着,执着地追求着。
作坊中的磨砺
徐朝兴1943年出生于浙江龙泉。1956年,他读完小学,由于其家庭成份,无缘跨进中学的大门,走进了整天与泥巴打交道的青瓷作坊。从此,他与龙泉的青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上垟瓷厂是原始的土作坊,产品是一般的瓷器,其生产设施与普通的砖瓦作坊差不多。在作坊里,炼碗泥、揣泥坯、揉泥巴,脚上是泥,手上是泥,脸上和头上也沾着泥。朝兴在学徒生涯中,不怕苦,不怕累,手脚勤快,常受到师傅们的夸奖。朝兴跟着师傅当学徒,由于他虚心好学和勇于实践,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制作一般陶瓷具的基本技能。
瓷厂转为生产龙泉青瓷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龙泉青瓷弟窑已失传300多年,哥窑失传700多年。龙泉青瓷的恢复和生产源于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一定要恢复我国历史名瓷!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1在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的直接关注下,龙泉瓷厂在民间艺人和本厂职工中选拔了8人,组成仿古小组,开始了龙泉青瓷的恢复和仿制工作。徐朝兴与师傅李怀德同被选入仿古小组。试制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在1959年国庆前夕研制成功。青瓷弟窑产品的研究成功,不仅使朝兴尝到了搞青瓷研制的甜头,而且也看到了和泥巴打交道的前途。从此,在他年轻的心灵上锁定了对青瓷艺术的执着追求。
1963年初,瓷厂开始了名列五大名窑老二的哥窑产品的恢复研制工作,徐朝兴跟随师傅李怀德参加了此项研究。在专家和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哥窑的产品终于在当年试制成功。自此,龙泉青瓷迈上了再度辉煌的台阶。13岁进厂的徐朝兴,在龙泉著名青瓷艺人李怀德师傅的指导下,刻苦学艺,经过10几年的努力,不仅具有了娴熟的制瓷技艺,而且还掌握了如何搞创作设计的基本功。1976年,他从试制组调至青瓷研究所,开始了新产品设计与科研工艺美术生涯。在青研所,他博采众长,苦心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在1979年有了自己的第一件能摆进艺术殿堂的作品——中美友好玲珑灯。此作品高雅新颖,集实用与观赏价值于一体,被邓小平选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卡特,现收藏在美国白宫。从1956年到1996年,经过40个春秋的磨砺,徐朝兴完成了从泥匠人到艺术大师的过渡。
向最高殿堂奋进
20世纪80年代,是龙泉青瓷的辉煌时代,也是徐朝兴的工艺美术生涯走入青瓷最高殿堂的阶段。1980年,凭着徐朝兴在青瓷研究上的业绩和在瓷厂的表现,组织上提拔他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龙泉青瓷界人才辈出,行家众多,担当此任非等闲之事,他肩负着如何带领一班人开发新产品的重任。徐朝兴是有心人,是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实干家。他苦心研究,与同行积极配合,在中美友好玲珑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成功地制作成了“孔雀玲珑灯”。此作品运用釉、刻、镂、雕等装饰手法,同时配上光、声、电,通过釉色层厚薄不同的调配,在孔雀灯上形成了透明与半透明的神奇效果。镂空的灯内安上彩灯,嘴中装上微型声响,接上电后,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就昂立在观赏者的眼前。这是朝兴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跨出的极为成功的一步。他把传统工艺手段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把青瓷艺术的表现形式推向更高一个层次。
在青瓷研究所,朝兴总是起早摸黑,身为表率,获得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他提倡研究思路既要传统,更要创新。他研制的作品“33头组合餐具”就是这种研究思路的结果。餐具历来是圆形的,他跨越过这一传统常规,大胆设计成有棱角的器形,但组合起来又是传统圆形的花朵,给人有一种视觉上的新奇,心理上的满足,既实用又具观赏性。这一杰作,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陶瓷评比中,获日用瓷总分第一名,陶瓷评比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朝兴在青瓷园地硕果累累的岁月。在近20年中,他是青瓷界在全国历届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奖最多的一位陶艺大师,其作品先后荣获全国陶瓷设计评比金、银奖数十项,作品多次被指定为国家级礼品,并被中南海紫光阁及人民大会堂、中国工艺馆、珍宝馆,作为国宝予以收藏和陈列。龙泉青瓷界高手众多,唯有他率先跨进了工艺美术的最高殿堂。
走进朝兴青瓷苑展厅,釉色晶莹。其中陈列的五管瓶,有客商曾出高价被其婉言谢绝。徐朝兴的作品之所以被人视为珍品,源于他的思路敏捷和有灵气的创作个性。1992年,他突破了哥、弟窑历来不能混合制作的表现技法,成功地烧制出了哥、弟窑结合的作品:65厘米哥弟混合梅瓶。此作品在第五届全国陶瓷评比中,被同行誉为稀世之物,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近年来,他除了开创哥、弟窑结合的表现技法外,同时取得了仿古灰釉突破性的成功,他所设计的灰釉陶艺作品质朴自然,典雅含蓄,为中外人士争相收藏。由于徐朝兴对青瓷研究孜孜不倦,终于攀上了青瓷艺术金字塔的新台阶,为山水古城龙泉扩大了知名度。
创建朝兴青瓷苑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由于龙泉青瓷国有企业在体制及管理上的种种原因,1999年3月,徐朝兴所在的龙泉青瓷研究所破产关门,全部职工下岗回家。出于对青瓷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也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出路和子女的前途,更是有了龙泉市委“二次创业”精神和优惠政策的感召,徐朝兴与家人毅然创办朝兴青瓷苑,走上了私营企业的创业路。
1999年4月,朝兴与家人开始筹划。首先是资金,其次是场地。徐朝兴是一个以诚信为本的人,加上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连续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凭这一无价资本的抵押,他创办企业的贷款问题得到了上级和有关部门的信赖和支持。有了资金,征用工业用地问题就不难办了。虚心请教,博采众长,是徐朝兴当年做学徒工的一大优点,这在他兴办企业的道路上照样得到了发挥。从厂房、展厅、门楼以及工艺流程布局、车间设施,他请教了许多行家,会同市设计室共同磋商。1999年5月开始,从奠基到厂房、窑炉等生产设施竣工,仅用了4个月时间,并立即开始滚动生产,当年就产生了经济效益。其他设施和装璜,如门楼、展厅、园区及绿化等,在启动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就在这样繁忙的时候,朝兴也没有间断对青瓷的研究。当年9月,他成功地创作了难度很大的“66厘米万邦昌盛吉庆瓶”,同样得到了行家们的称赞。现此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龙泉青瓷界的新兴企业——朝兴青瓷苑,从1999年5月开始兴办,当年年底全面投产,整个厂区带配套工程的竣工仅用了1年半的时间。厂区占地面积2062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其布局设施,创建速度与滚动生产的效益在民营企业界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朝兴青瓷苑的青瓷创作工艺师有3人。一位是青瓷界独树一帜的大师,瓷苑主人徐朝兴。另外两位一位是其子徐凌和儿媳竺娜亚,都是工艺美术师。他们在陶瓷界已初露头角,其作品“手足情”、“江南春”、“梅子青”和“秋韵系列”等,已分别在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上海工艺美术精品展和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金、银奖。
青瓷苑既是青瓷厂家,也是私办小型青研所,在艺术设计上,朝兴与其儿、媳共同探讨,大师自然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他们既是企业决策者,也是青瓷艺术的研究者,同时也是直接的生产者。其企业生产的宗旨是:诚信为本,创优品牌。朝兴很讲诚信,品牌意识很强,非常注重实干。他虽年近花甲,但老当益壮,每天都是早晨5点起来在车间里揉泥巴。笔者不解。他说,白天很忙,不仅要忙于原料的购进和生产问题,还要忙于参与社会活动及接待客户,设计和创作只好利用早晨和晚上。在企业管理上,其妻是主要参与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同样也有必要的企业管理和财务制度,司职者都是兼职的。工人不多,目前固定的工人仅有11人。批量生产时,再请临时工。企业除创建的那年外,全年产销可达100多万元。龙泉市近3年曾分别在杭州、上海、北京举办过3次青瓷、宝剑精品展销会,朝兴青瓷苑每次都积极地参与,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位对龙泉青瓷执着追求的艺术大师自信地说:“随着生产品种和技术上的竞争,青瓷工艺技术的进步必定会再上新台阶,龙泉青瓷必再创辉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