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画家甘庭俭作品欣赏

        作者:李明2017-03-31 16:52:18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甘庭俭艺术简介

          甘庭俭,1958年生于成都,1965年就读于成都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1975年成都十四中学高中毕业下放雅安名山县红星公社当知青,恢复高考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成都市东城区体委工作。1984年调入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先后任<<星星>>诗刊、<<人世间>>等文学期刊美术编辑、副编审、国家一级美术师,其间担任成都市文化宫“成都市职工美术学校”、成都市西城区少年宫美术培训班美术教师,四川教育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专业教师。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年以专业学科带头人身份引入西南民族大学,任教授、美术学硕士点领衔导师,随后十年担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院长。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艺术硕士教指委学科专家,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艺术类高评委、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画院版画专委会秘书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

          美术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五次入选全国美展,六次入选全国版展,获中国版画最高荣誉奖“中国鲁迅版画奖”。

          绘画基础与艺术个性结合的新探索

          ——读甘庭俭的素描人体

          李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新年伊始,连续几场大雪把京城打扮得银装素裹,突然收到甘庭俭从成都所寄的《甘庭俭素描人体教学示范作品集》样稿,在我的印象中,甘庭俭是一位已经拥有相当成就和广泛影响的版画家,一般而言,功成名就的画家是不太会还在作为基础训练的素描人体上用力了,所以有些奇怪。多次交流知道他重新捡起自离开美术学院就已不多做的素描人体,是他2003年从美术编辑、画家的身份转入教师之后,出于课堂教学示范的需要,十几年下来,积累了数百余幅。

          无独有偶,此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在举办题为“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大展,展示了学院成立以来几代艺术家的数百幅素描作品,引起学术界强烈的反响,使得随着现代主义兴起已逐渐被边缘化的素描以及素描教学在中国美术界突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也有幸恭逢盛会,漫步展厅,仿佛走进了素描艺术史,使得能把甘庭俭的素描人体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在同代画家共存的环境中,结合他的艺术实践,讨论他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作为晚辈,本来不具备评论甘庭俭素描人体的应有学养和真正资格,我只想发表一点感想,谈谈观赏他的作品所获得的启示与教益。

          由于人体结构异常复杂而和谐,且蕴含了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所以,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素描人体就成为画家关注的研究课题,在中国,即便是从刘海粟提倡“人体模特儿”和展出“裸体画”算起,也有百余年的历史。对于后人而言,无数经典作品既构成连绵不断的丰富传统,却也成为难以企及的座座高峰,客观的说,另辟蹊径并不容易。虽然甘庭俭专注于素描人体的时间不长,但他勤于实践,又有理论思考,却已达到了这一领域开拓和探索的最前沿,他的素描人体透露出既不同于前人,也有别于同代画家的独特视角和审美观念,反映出中国素描人体以及素描教学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甘庭俭的素描人体大致有两种面貌,一种是用铅笔绘制的长期作业,注重对象质感、光影、体积、空间、环境等诸多因素,也就是所谓“全因素素描”,另一种则是用木炭条在30—90分钟内完成的短期作业,以线为主,辅以明暗,也就是介于速写和素描之间的所谓“快写”,总的来看,前者数量很少,不占重要地位,后者数量较多,是甘庭俭素描人体的主要面貌,两类作品无论在画法渊源上,还是艺术旨趣上,都是有着较大的区别。联系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思考其素描人体的两种面貌,不但有助于认识中国素描教学在自律性和他律性交织中的发展,也有益于充分评价甘庭俭素描人体,特别是“快写”面貌素描人体在素描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暂时撇开西方不论,就中国百年来的素描教学而言,1949年之前,倡导最力者当属徐悲鸿,1949年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美术成为最高典范,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则被系统引入中国的美术学院并主导了全国的素描教学。徐氏素描和契氏素描当然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却非常相似,就是强调素描在造型艺术中的基础作用。徐悲鸿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名言,契斯恰科夫也认为:“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没有素描,就不可能有高度的艺术”, 基础是什么?是从事任何领域者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有论者甚至主张:“教学中应排除教师个人经验和主观的因素,将素描基础教学量化”,千人一面于是逐渐成为时尚。但是,艺术的魅力恰恰又在于要体现不同画科的特征乃至不同画家的个性,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如何平衡绘画基础与个性表达之间矛盾的问题。

          最早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进行反思的是从事中国画的画家,主要因为作为西方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维方式产物的素描,与注重意象思维、强调主观感受的中国画格格不入。早在1947年,针对徐悲鸿所主张的:“画家也要有科学家那种求实的精神”,北京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就发生了三位中国画教授罢课事件。1949年后,契氏素描借行政权力得以强力推行,潘天寿对此尖锐地指出:“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运用到中国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为西方的风格。倘若采取线条与明暗兼而用之的办法,则会变成中西折中的形式,就会减弱民族的独特性与鲜明性”。即便是徐氏素描的受益者蒋兆和在50年代也连续发表《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对彩墨画的素描教学在观点上的一些商榷)》、《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文章,承认:“不能不看到国画基本造型规律,主要的在于用线去勾勒具体物象的结构,……因此在国画写生的造型基础上,必须贯彻线描这一原则”。于是,在中国画教学中,开始提倡用白描或中国画线描意味的速写代替素描。但这种改变仅限于中国画范围内,在其他画科,总的来看,“基础论”依然主导着素描教学,譬如,靳尚谊始终认为:“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而不是风格问题”,当然,也有画家持不同意见,譬如,王华祥出于对素描教学单一模式的不满,提出了“将错就错”素描教学法,但在实践中出现了过于主观、“错”的尺度难以确定等诸多问题,以致颇招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甘庭俭素描人体教学示范作品的不断问世无疑为陷入困境的素描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甘庭俭的素描人体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从中可以欣赏到优美生动的人物造型、准确严谨的人体结构,对于专业画家而言,从中可以领会到简炼丰富的绘画语言、巧妙灵活的艺术处理。我深深感到,如果说他的“全因素素描”重在训练绘画基础,那么,更具特色的“快写”则蕴含了较强的艺术个性,既表现出理性冷静的分析控制,凝重练达,也蕴含着感性催发的急速捕捉,华滋丰采,集中体现了绘画基础与艺术个性的对立统一。如果阅读他的文章,可以发现,甘庭俭在素描人体中对个性表达的探索是高度自觉的,他明确表示:“写生除去它的基本功能如培养视觉的观察力,训练造型的基本技能、技巧,掌握造型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之外,重要的是培养主观的视觉感受力,发现物象具有表现力的特质,使主体的感受力与客体的属相相融,从而创造出超越物象自身,符合主观感受的具有创造性与独特形式的‘物象’”。

          绘画基础与艺术个性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在素描教学中,不承认前者的主流地位是脱离历史,忽略后者的不可或缺也偏离了艺术本质的一个方面。对于善于辩证思维的画家而言,必然会思考两者对立表象下的深层联系。那么,绘画基础与艺术个性在甘庭俭内心深处是如何结合的?要讨论这一问题,不得不联系到他在素描教学中一直思考着的一个课题:“基本造型能力与形式表现美感或称之为‘表现形式的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我理解,这一课题就是解开甘庭俭在素描人体中如何结合绘画基础与艺术个性的一把钥匙。“基本造型能力”意味着素描“科学性”的特点、具象的表现方式不能丢,即素描人体必须以自然科学(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学)为基础,必须强调造型的准确性和结构的严谨性,甘庭俭坚信,严谨的传统技法并没有过时,如果使用得当,完全能够用来表达超越时代的观念。同时,他也看到传统素描技法的不足,指出:“传统的绘画在写生中强调对物象本身物质属性的研究。……由此观念指导下的素描人体写生,即使画家有非常好的视觉感,并具备娴熟的绘画技巧,其作品也始终停留在写生的意义上,无法得到升华”。针对这种情况,甘庭俭提出了一个概念——“客观主体”,什么是“客观主体”?他是这样解释的:“素描人体写生中的主体是生命的载体,如何体现人的心灵世界,以及内在的思想情感,并将它融入所描绘的视觉形象之中,由此带给我们的是对写生不同要求和理解。这就需要通过个性化形式语言的创造,用特有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视觉方式呈现客观主体”。

          可见,所谓“客观主体”,就是画家对对象进行去粗取精、艺术幻化的结果,而这种“客观主体”必须通过个性化形式语言才能得以呈现,那么,甘庭俭在素描人体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个性化形式语言?我的体会主要有四点:一是“快写”的描绘方式,从表面上看,主要是为了适应对象的特点,就人体模特而言,最有活力、有生气的精神状态,往往是在一个小时之内,超出这个时间,对象的精神状态就会出现松驰,难以找到最初的那种强烈感受,因此以用简括的造型语言在较短时间内捕捉对象为宜。但更为重要的是,“快写”使得画家无法惟妙惟肖地模仿对象,而必须主动选择,提炼概括,有利于打破传统素描技法被动描摹对象、缺乏个性的弊端。二是努力发掘线的表现力,作为一种造型语言,线在中国画画家的素描中早已大量出现,但甘庭俭注意到中国画中的线得之于对画家性灵的自由抒发,却失之于对造型规律的严格掌握,所以,他又有发展,笔下的线和明暗、结构的结合更加紧密,一端连接对象形体与光色的微妙起伏,一端连接作者情绪与感受的委婉多姿,充满变化又高度提炼,实现了状物与抒情的统一。三是对于画面中的黑白转接并不以客观光影为主导,而是以对象空间结构的理性分析为旨归,辅以光线在人体上出现的黑白节奏,结构归纳与写实描绘并重,视觉效果强烈。四是加大画面的虚实对比,虚处常常对人体的某一部分仅轻描淡写地勾勒一下,有时甚至完全不画,留出一种特殊的空白,这种有意无意造成的“缺憾”看似破坏了对象的完整性,却使作品在一种更高层次意义上获得了整体感。以上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创造出有着鲜明“甘氏”特色的“客观主体”,使得观者在其素描人体的视觉空间中徜徉留连,难以离去。

          甘庭俭之所以能在素描人体和素描教学中成绩斐然,自然离不开他丰富的艺术修养,离不开他在广取博收中的艺术积累。从中,我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把通常认为是习作的素描人体当做创作来处理,这是无疑他长期重视创作的自然结果,甘庭俭1978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早在学生期间,作品《岁月》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以后的日子里,别具匠心的优秀作品不断,久而久之,养成了强烈的创作意识。二是对纯化艺术语言形式的高度强调,这主要得益于他长期从事的版画,甘庭俭长于黑白木刻,版画当然也要描摹对象,但并不具备其他画科,如油画,那种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力,只能通过个性化的版画语言来暗示对象,引发观者联想,日积月累,形成了从艺术语言形式出发的思维方式。惟其如此,甘庭俭才能厚积薄发,在素描人体上走出一条新路。

          甘庭俭的素描人体虽以自成蹊径,仍在不息进取,可以想见,年富力强的他必定会顺乎时代潮流,遵乎艺术规律,以自己的能力与眼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出更引人入胜的精品力作。

          观甘氏素描人体感言

          马一平(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院长)

          甘氏庭俭,传道授业之师,长年操劳于教学的田间地头,素描便是其耕作地块之一,课内课外,产生了蔚为壮观的素描作品,今集结成册,风光各异。

          众所周知,素描即是造型艺术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又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人体素描”是以被描绘对象——人体¬——所作的一种界定,这在美院绘画基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的项目。然而人体画的教学却并非一种模式,在不同专业不同的学习阶段,可有不同的追逐目标,教法与画法自当有相应的不同,而在张扬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当下,教师更宜从诱导的角度引发并包容各种创造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往往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较之需求更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演练、探索。

          作为艺术家的安格尔、雷诺尔、埃贡席勒、修拉、贾柯梅蒂都画人体,但他们可以永远只固守一种自己钟爱的绘画方式,但兼具艺术家和教师双重身份的人,在为适应其教学需求时,往往需要以部分经历去尝试一切个人语言以外的方式。虽然一个成功的教师绝不应把学生教成自己的翻版,哪怕他自己只用一种风格作画,也不能让学生限制在自己的天地之中,正如马约尔、布尔德尔之于罗丹那样。但作为教师,在自身的实践中拓展一个开采面对于有效指导学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以这个观点看,甘氏人体素描中可见这样一种努力。

          这些作品虽然出自不同的成分,带有时间的流变因素,但出自相同或相近年份的作品,亦能看到其追求取向之别,至少在客观上提供了辨识多向追求的依据。以体面、光影、色调、空间、虚实为系统的所谓“全因素”素描,排除明暗以线造型的结构分析素描,自由揉搽,

          随机摘取按需组织的素描,这些不同的大类型的作品集中均可见到,而其中更多的不同追求与综合使用这更难同时也无需作一一的归类。

          绘画本身自有法则,但又不可受制于法则,一件好的艺术品更不是简单套用法则的产物,甘氏人体素描中有的部分是对自然结构的精炼提示,有的则表现为十分繁复的分解与组合,有的则是对自然属性的诠释,有的似乎又只是一种情绪的趋使。人总是在经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路上挣扎进取,愿正处盛年的甘氏庭俭来日更有新的高度。

          2011年1月5日。

          攫取精神世界里的简约奢华

          童浩(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

          甘庭俭的版画作品,致力于木刻艺术语言和技法的不断尝试,画家用具象或抽象的印痕语言表述状态、传递情感、享受木刻的魅力。他在题材的选择与构图中十分注重"宁静"的核心表述,所传递出的或表象、或内心的感受生命的状态,敏感、多思,平和、淡然...与早期作品相比,一系列新作纵深塑造的刻意和现实逻辑明显消减,注重沉稳微妙细腻的层面,细微变化着的节奏,情随心动,人物场景自由随意,彼此间从模拟现实转换成深度组织的穿插、连结或叠挡。当然,他所追求的黑白简淡并不等于结构形式的单薄,贴切的刀法技术处理却能使"色度纯化"为一种充满兴味的"斑斓境界"。不一而足,无一处不凝结着甘庭俭的技法智慧和情感真诚,他在超越个体的经验里挖掘艺术的内在本质,在现实生活平淡角落里攫取精神世界里的简约奢华。

          甘庭俭版画作品欣赏: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70(s)   10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05(mb)